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被引:90
作者
席建超 [1 ]
赵美风 [1 ,2 ]
葛全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旅游地; 乡村聚落; 土地利用; 微尺度; 苟各庄村; 河北野三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F301 [土地经济学]; P90 [一般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082802 ; 1204 ; 120405 ; 0705 ; 070501 ;
摘要
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5年来典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到立体的双重拓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②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逐步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③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走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④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研究发现乡村用地格局演变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目前苟各庄村已进入以特色旅游城镇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模式驱动,向外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变。
引用
收藏
页码:1707 / 171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黄淮海平原农区典型村庄用地扩展及其动力机制 [J].
王介勇 ;
刘彦随 ;
陈玉福 .
地理研究, 2010, 29 (10) :1833-1840
[2]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 [J].
朱晓华 ;
陈秧分 ;
刘彦随 ;
张济 ;
李亚云 ;
丁晶晶 .
地理学报, 2010, 65 (06) :736-744
[3]   村域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山东禹城牌子村为例 [J].
朱晓华 ;
丁晶晶 ;
刘彦随 ;
李亚云 ;
陈秧分 ;
张济 .
地理研究, 2010, 29 (05) :883-890
[4]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J].
龙花楼 ;
刘彦随 ;
邹健 .
地理学报, 2009, 64 (04) :426-434
[5]   农村宅基地闲置原因与治理探析 [J].
钟在明 .
农业经济, 2008, (06) :57-58
[6]   河南中收入丘陵区村庄空心化微观分析 [J].
李君 ;
李小建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1) :170-175
[7]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J].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7, (06) :563-570
[8]   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以山东日照城市边缘区乡村为例 [J].
陈志钢 ;
孙九霞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03) :206-209
[9]   农村“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探析 [J].
王海兰 .
农村经济, 2005, (09) :21-22
[10]   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 [J].
王成新 ;
姚士谋 ;
陈彩虹 .
地理科学, 2005, (03) :3257-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