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强度差异与影响因素效应的分解研究

被引:11
作者
李博
机构
[1]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关键词
能源强度; 泰尔指数分解; 空间计量模型;
D O I
10.13956/j.ss.1001-8409.2015.05.28
中图分类号
F426.2 [];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基于2000~2011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进行了差异测算与分解,发现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正在逐渐扩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而区域间差异是次要的因素。通过检验地区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各地区的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并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多种因素对于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对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各影响因素不仅会影响本地的能源强度,还会对其相邻地区的能源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能源强度、工业化与经济梯度的交互冲击响应研究 [J].
张艳东 ;
赵涛 .
软科学, 2014, 28 (09) :11-15
[2]   我国能源强度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分析 [J].
姜磊 ;
季民河 .
财经科学, 2012, (02) :119-124
[3]   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 [J].
宋枫 ;
王丽丽 .
资源科学, 2012, 34 (01) :13-19
[4]   政府投资对能源消耗影响的实证分析 [J].
彭昱 .
财政研究, 2010, (12) :30-32
[5]   中国工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 [J].
朱平辉 ;
袁加军 ;
曾五一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6) :65-74
[6]   基于能源强度变化释析的我国节能目标实现构想 [J].
李瑞娥 ;
王紫瑜 .
经济学家, 2009, (08) :37-44
[7]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J].
齐绍洲 ;
罗威 .
经济研究, 2007, (07) :74-81
[8]  
Energy intensity developments in 40 major economies: Structural change or technology improvement?[J] . Sebastian Voigt,Enrica De Cian,Michael Schymura,Elena Verdolini. Energy Economics . 2014
[9]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a's regional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spatial linkages: 1988–2007[J] . Huayi Yu. Energy Policy . 2012
[10]  
Sources of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its distribution dynamics in China[J] . Chunhua Wang.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 20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