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

被引:44
作者
王德利 [1 ,2 ]
方创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区域; 产业; 分工; 联动; 投入产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基于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扩展运用,建立指标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分工模型与跨区域产业联动模型(包括区域间引力模型、产业间引力模型、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模型),从具体产业角度探索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2)在跨区域产业联动方面:①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域产业联动性较弱;②1987~2002年间,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③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区域联动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尽管产业间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联动格局正在形成,但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392 / 140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60 条
[1]   基于产业分工的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J].
李学鑫 .
许昌学院学报, 2009, 28 (02) :131-134
[3]   城市间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演化——基于1998~2007年广东省城市工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J].
舒元 ;
杨扬 .
国际经贸探索, 2009, 25 (02) :28-34
[4]   区域间产业互动发展的空间与路径选择——对江苏南北区域间产业合作的实证分析 [J].
王献伟 ;
王正明 .
商场现代化, 2009, (06) :226-226
[5]   宏观紧缩背景下的泛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安徽与沪浙苏产业融合路径探讨 [J].
王可侠 .
江淮论坛, 2009, (01) :27-31
[6]   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J].
董晓菲 ;
韩增林 ;
王荣成 .
经济地理, 2009, 29 (01) :31-35+44
[7]   四川区域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J].
四川省统计局课题组 .
四川省情, 2008, (12) :26-27
[8]   基于新国际国内背景下的产业分工机理分析 [J].
李娜 .
世界地理研究, 2008, 17 (04) :9-16
[9]   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研究 [J].
刘宁宁 ;
沈正平 ;
简晓彬 .
商业时代, 2008, (31) :91-92
[10]   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 [J].
陈秀山 ;
徐瑛 .
经济研究, 2008, 43 (10) :1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