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

被引:44
作者
王德利 [1 ,2 ]
方创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区域; 产业; 分工; 联动; 投入产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基于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扩展运用,建立指标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分工模型与跨区域产业联动模型(包括区域间引力模型、产业间引力模型、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模型),从具体产业角度探索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2)在跨区域产业联动方面:①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域产业联动性较弱;②1987~2002年间,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③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区域联动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尽管产业间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联动格局正在形成,但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
引用
收藏
页码:1392 / 140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60 条
[21]   基于网络的跨区域产业联动动力机制分析 [J].
刘玥 ;
聂锐 .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7, (05) :40-43
[22]   产业链空间分布及其理论阐释 [J].
龚勤林 .
生产力研究, 2007, (16) :106-107+114
[23]   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 [J].
柯颖 ;
王述英 .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08) :75-82
[24]   泛珠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规划研究 [J].
李斌 ;
岑倩华 ;
杨丽娟 ;
陈伟莲 ;
叶玉瑶 .
热带地理, 2007, (04) :337-342
[25]   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 [J].
吕涛 ;
聂锐 .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5) :2-4
[26]   东北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 [J].
陈晓红 ;
宋玉祥 .
经济纵横, 2007, (09) :44-45
[27]   我国煤炭开发利用中跨区域产业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J].
刘玥 ;
聂锐 .
科技导报, 2007, (08) :47-53
[28]   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优势产业内涵探究 [J].
徐仕政 .
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2) :12-15
[29]   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 [J].
魏后凯 .
中国工业经济, 2007, (02) :28-34
[30]   南北挂钩机制下徐州、无锡产业联动发展初探 [J].
简晓彬 ;
刘宁宁 ;
沈正平 .
经济纵横, 2007, (04)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