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效应的来源:劳动还是资本

被引:24
作者
孙晓华
郭旭
机构
[1]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关键词
工业集聚; 集聚指数; 单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集聚效应;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5.11.006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在中国工业化深入推进过程中,产业集聚是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集聚效应来源于何种生产要素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从产业集聚的三个本质特征入手,基于地理绝对集中、专业化分工和部门间经济往来,重新构造产业集聚指数,测算了2004—2013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集聚和资本集聚水平,发现劳动集聚程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资本集聚程度则逐年攀升。进一步地,按照通行的要素密集度标准将制造业分为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三种类型,对要素集聚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本集聚对三类行业的单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影响;相反,劳动集聚仅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存在一定作用,但在技术密集型行业中的效应有所减弱,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生产率没有产生推动效果。因此,中国工业的集聚效更多地来源于资本要素,工业集约式发展应该重视和发挥资本集聚的正面功能,同时避免过度集聚造成的拥挤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93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北京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 [J].
袁海红 ;
张华 ;
曾洪勇 .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09) :38-50
[2]   生产要素拥挤与最优集聚度识别——行业异质性的视角 [J].
沈能 ;
赵增耀 ;
周晶晶 .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05) :83-95
[3]   地理集聚会促进企业间商业信用吗? [J].
王永进 ;
盛丹 .
管理世界, 2013, (01) :101-114+188
[4]   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 [J].
潘文卿 ;
李子奈 ;
刘强 .
经济研究, 2011, 46 (07) :18-29
[5]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 [J].
刘秉镰 ;
武鹏 ;
刘玉海 .
中国工业经济, 2010, (03) :54-64
[6]   产业外部性、企业竞争环境与劳动生产率 [J].
范剑勇 ;
石灵云 .
管理世界, 2009, (08) :65-72+187
[7]   资本流动、资本供给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 [J].
赵志耘 ;
吕冰洋 .
中国软科学, 2007, (12) :152-160
[8]   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J].
范剑勇 .
经济研究, 2006, (11) :72-81
[9]  
Cluster-base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Financing and performance[J] . Cheryl Long,Xiaobo Zha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2011 (1)
[10]  
Determinants of long-run regional productivity with geographical spillovers: The role of R&D, human capital and public infrastructure[J] . Raffaello Bronzini,Paolo Piselli.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 2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