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测度及其动态变化——基于北京企业微观数据的研究

被引:79
作者
袁海红 [1 ,2 ,3 ]
张华 [4 ]
曾洪勇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汉堡大学经济与社会学院
[4]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产业集聚; DO指数; 动态变化;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4.09.003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针对国内产业集聚测度研究在方法、空间尺度以及行业层次选择等方面的不足,本文选择DO指数利用北京企业微观数据进行了不同空间尺度细化行业的产业集聚测度研究,并对产业集聚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①40%的行业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集聚的,集聚行业数量在1km处最大,最大集聚程度发生的空间尺度则相对较大;②高技术行业最集聚,多数行业集聚范围大而短距离内集聚程度不高,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分散,分散行业中有多个为重污染行业,分散尺度过大且分散程度高;③小企业是集聚的主体,大企业是集聚的主要推动力;④相同二位数行业下的三位数行业空间分布模式类似,大类行业与下属行业的分布模式有所不同;⑤随着时间发展,2/3的行业空间分布模式稳定,不会变得更加集聚或更加分散,其余1/3可能会更加集聚或更加分散,或者行业集聚区发生移动。因此,北京政府需采取措施改变大部分行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短距离集聚程度偏低的现状,可通过扶持、培养大企业等来提高集聚程度,促进形成集聚程度高、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北京面临污染企业规模小、数量较多且分散程度高的局面,为实现"宜居城市"目标,需进行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连续距离的制造业空间集聚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J].
何玉梅 ;
刘修岩 ;
李锐 .
财经研究, 2012, 38 (10) :36-46
[2]   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影响:一个综述 [J].
范剑勇 ;
李方文 .
南方经济, 2011, (06) :53-66+6
[3]   北京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组织特征与类型 [J].
孟晓晨 ;
王滔 ;
王家莹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2) :186-197
[4]   苏州市区信息通讯企业空间集聚与新企业选址 [J].
袁丰 ;
魏也华 ;
陈雯 ;
金志丰 .
地理学报, 2010, 65 (02) :153-163
[5]   产业集聚间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来自长三角微观数据的实证 [J].
陈建军 ;
黄洁 ;
陈国亮 .
中国工业经济, 2009, (03) :130-139
[6]   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 [J].
贺灿飞 ;
潘峰华 ;
孙蕾 .
地理学报, 2007, (12) :1253-1264
[7]   我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决定因素的研究 [J].
路江涌 ;
陶志刚 .
经济学(季刊), 2007, (03) :801-816
[8]   基于距离的北京制造业空间集聚 [J].
刘春霞 ;
朱青 ;
李月臣 .
地理学报, 2006, (12) :1247-1258
[9]   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 [J].
刘春霞 .
经济地理, 2006, (05) :742-747
[10]  
Measuring economic localization: Evidence from Japanese firm-level data[J] . Kentaro Nakajima,Yukiko Umeno Saito,Iichiro Uesugi.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 . 2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