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

被引:112
作者
贺灿飞
潘峰华
孙蕾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关键词
制造业; 地理集中; 集聚经济; 比较优势; 区域分权;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基于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深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的地理格局。通过计算不同地理尺度下的制造业产业分布基尼系数和Moran'sI系数,发现中国制造业高度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在华北、东北、四川以及两湖地区有一些连片分布;空间尺度越小,产业划分越细,制造业在空间上越集中,省市县尺度的产业地理集中程度显著相关。基于比较优势、全球化和制度分权以及集聚经济等相关理论,本文构建了考察影响产业地理集聚因素的计量模型。统计分析表明,由于接近资源优势,农产品投入较多的产业较分散,金属矿物投入较多的产业较为集中,非金属矿物依赖性产业在四位数层次集中,在三位数层级显著分散。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产业地理集聚,区域分权促使制造业分散布局,在省级层次尤为显著。集聚经济显著推动制造业地理集聚,但在县级层次更为重要。高技能劳动力比重较高和外部科研力量依赖性产业则较为分散,产业联系没能促进中国产业的地理集聚,可能与地方保护和模仿政策等反市场力量有关。研究表明,空间尺度和经济转轨引致的制度变化对于理解中国制造业地理格局非常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1253 / 126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 [J].
路江涌 ;
陶志刚 .
经济研究, 2006, (03) :103-114
[2]   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 [J].
贺灿飞 ;
谢秀珍 .
地理学报, 2006, (02) :212-222
[3]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 [J].
罗勇 ;
曹丽莉 .
经济研究, 2005, (08) :106-115+127
[4]   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 [J].
白重恩 ;
杜颖娟 ;
陶志刚 ;
仝月婷 .
经济研究, 2004, (04) :29-40
[5]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 [J].
文玫 .
经济研究, 2004, (02) :84-94
[6]   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报告——非企业抽样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课题组 .
经济研究参考, 2004, (18) :31-38
[7]  
A Fragmented China: 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J] . SandraPoncet.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2005 (3)
[8]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 Decentralization, Policy Imit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 Eric Thun.World Development . 2004 (8)
[9]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and establishment scale [J].
Holmes, TJ ;
Stevens, JJ .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2, 84 (04) :682-690
[10]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 . Glenn Ellison,Edward L. Glaese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9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