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政治与合法性基础:一项关于运动式治理的四维框架解释

被引:23
作者
杨志军 [1 ,2 ]
机构
[1]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建制性权力; 压力型体制; 政治支持; 新型常态治理;
D O I
10.14167/j.zjss.2016.11.003
中图分类号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3 ;
摘要
运动式治理长期存在于中国的政治社会中,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典型模式。不同于单线条内涵解释和多案例机理分析,建立一个针对运动式治理的多维框架解释,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课题。在宏观政治维度,运动式治理要符合连续统政党体制下专断性权力向建制性权力转变的内在要求;在中观平台维度,运动式治理体现出央地关系中的压力型政治特征和执行方式上的目标责任与项目推动特点;在微观行动维度,运动式治理表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下作为一种有效政策工具选择的效用实质;在合法性基础维度,运动式治理服务于散布性支持与特定支持相互平衡以促进国家治理绩效提升和模式优化的发展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需要对运动式治理的传统模式内涵进行科学、客观和理性的审视探究,树立现代性治理目标,寻求建立一种基于透明、参与、问责等要素的新型常态治理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8+156 +156-15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2]   “凝闭型”政策体制下地方治理的现代化——以公共事件的地方治理为视角 [J].
杨志军 ;
靳永翥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5 (06) :46-54
[3]   再论行政发包制:对评论人的回应 [J].
周黎安 .
社会, 2014, 34 (06) :98-113
[4]   理解“专项治理”: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实践工具 [J].
臧雷振 ;
徐湘林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29 (06) :161-170+181
[5]   参与和协商:地方治理现代化问题 [J].
彭勃 ;
杨志军 .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5 (03) :20-27
[6]   有限否定与类型化承认:评判运动式治理的价值取向 [J].
杨志军 ;
彭勃 .
社会科学, 2013, (03) :15-24
[7]  
当代中国政府“运动式”治理模式的解释与反思.[J].杨志军;.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2, 00
[8]   运动型治理机制: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再思考 [J].
周雪光 .
开放时代, 2012, (09) :105-125
[9]   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J].
渠敬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5) :113-130+207
[10]   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 [J].
冯仕政 .
开放时代, 2011, (01) :7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