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否定与类型化承认:评判运动式治理的价值取向

被引:50
作者
杨志军
彭勃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一分为三; 有限否定; 类型化承认; 多中心协同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0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作为一种政治权威性安排主动外放的政府治理模式,运动式治理实践效能的边界存在于强势行政主体职责同构和异体同位型的社会矛盾无法制度化解决的困境之中。在"存在即合理"的逻辑思维视域下,要摒弃对运动式治理模式作出二元对立式的非此即彼的价值评判方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实践理性的精神,从传统哲学智慧的"一分为三"思维出发来客观审视运动式治理。基于此,坚持运动式治理过程与效用的统一,应该持以"有限否定"的价值取向,选择"类型化承认"的价值判断,找到新的评判标准,从而为国家整体的秩序结构转型和进入制度化分权调控的新时期确立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PCGM)的方位坐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社会转型与组织化调控.[D].唐皇凤.复旦大学.2006, 02
[2]   当代中国“交越式”政治与行政形态的诠释与构建 [J].
杨志军 .
浙江社会科学, 2012, (09) :51-59+156
[3]   内涵挖掘与外延拓展: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研究 [J].
杨志军 .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2, (04) :16-24+127
[4]   刍议运动式治国模式的得失 [J].
刘泽 .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 9 (09) :66-68
[5]   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 [J].
冯仕政 .
开放时代, 2011, (01) :73-97
[6]   “官心惶惶”背后的舆论生态 [J].
范玉刚 .
人民论坛, 2010, (13) :20-21
[7]   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对“运动式治理”的一个解释 [J].
唐贤兴 .
学习与探索, 2009, (03) :59-65
[8]   中国犯罪治理模式的文化研究——运动式治罪的式微与日常性治理的兴起 [J].
单勇 ;
侯银萍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 (02) :39-46
[9]   运动式执法与中国治理的困境 [J].
唐贤兴 ;
余亚梅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7 (02) :43-49
[10]   中国治理困境下政策工具的选择——对“运动式执法”的一种解释 [J].
唐贤兴 .
探索与争鸣, 2009, (02) :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