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

被引:44
作者
彭红松 [1 ]
陆林 [1 ]
路幸福 [1 ,2 ]
凌善金 [1 ]
机构
[1]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关键词
跨界旅游区; 网络结构与优化; 旅游客流; 泸沽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以四川、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游记,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客流视角,探讨其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角色及边界屏蔽效应,最后得出泸沽湖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泸沽湖旅游空间网络呈现中北部密集、南部疏松的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环湖旅游客流同时具有环状和节点状线路选择趋向,受边界效应影响,整体网络存在边界客流断裂现象,分片区旅游客流则呈多核心辐散状;②泸沽湖环湖15个旅游村寨节点可分为旅游核心、次旅游核心、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5种角色类型,同一类型旅游节点在中心性指标上有相似的模式特征;③跨界旅游活动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泸沽湖省级行政边界两侧整体边界屏蔽效应大致相当,而节点边界屏蔽效应分异显著,四川片区节点边界效应显著的节点比例明显大于云南片区;④泸沽湖跨界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总体呈现"五级旅游基地、六条旅游轴线、三级旅游系统"的空间格局,并提出川滇共建景区管委会,统一资源产品开发、品牌构建和市场营销,发挥小洛水、达祖的跨界旅游通道职能等优化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422 / 43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J].
朱冬芳 ;
陆林 ;
虞虎 .
经济地理, 2012, 32 (04) :149-154+135
[2]   中国入境游客多城市旅游空间网络结构 [J].
王永明 ;
马耀峰 ;
王美霞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4) :518-526
[3]   基于流域梯度差的旅游空间模型研究——兼论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开发 [J].
韦智超 ;
牛亚菲 ;
陈田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10) :1321-1328
[4]   跨界旅游区合作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J].
杨效忠 ;
张捷 ;
彭敏 .
地理科学, 2011, 31 (10) :1189-1194
[5]   基于社会网络的跨界旅游区边界效应测度及转化 [J].
杨效忠 ;
张捷 ;
叶舒娟 .
地理科学, 2010, 30 (06) :826-832
[6]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 [J].
刘法建 ;
张捷 ;
陈冬冬 .
地理学报, 2010, 65 (08) :1013-1024
[7]   京沪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J].
吴晋峰 ;
潘旭莉 .
地理科学, 2010, 30 (03) :370-376
[8]   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 [J].
杨效忠 ;
张捷 ;
乌铁红 .
地理学报, 2009, 64 (08) :978-988
[9]   跨界旅游区发展困境与旅游规划 [J].
杨效忠 ;
陈东 .
旅游学刊, 2008, (09) :8-9
[10]   边界旅游中的跨界组织间合作行为研究 [J].
郭舒 ;
丁培毅 ;
曹宁 .
旅游学刊, 2008, (07)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