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利益的类型和权利化

被引:27
作者
方乐坤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关键词
安宁利益; 安宁权; 具体人格权; 权利保护;
D O I
10.13415/j.cnki.fxpl.2018.06.007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侵害安宁利益的事实类型有信息媒介侵扰、不可量物侵入、观念妨害、"凶宅"侵害、惊吓损害等。欲实现对于自然人安宁利益的充分保护,须摒弃既有的法定人格权比附保护模式。在我国民法典之人格权编中将安宁权增设为独立的具体人格权,以摆脱相关司法实践中人格利益保护不力、权利依据不明等适法困境,回应审判实务对安宁权概念的确认,满足信息时代民众加强权利保护的现实需求。安宁权应被概括为自然人享有的私生活领域免受不当侵扰以及免于纯粹的精神伤害的具体人格权,其与隐私权、名誉权、个人信息法益、相邻权均有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8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论人格权独立成编的理由 [J].
王利明 .
法学评论, 2017, 35 (06) :1-11
[2]   论精神安宁权的克减——兼及警察权的行使限度 [J].
方乐坤 .
西部法学评论, 2017, (03) :52-61
[4]   论安宁生活权 [J].
刘保玉 ;
周玉辉 .
当代法学, 2013, 27 (02) :49-56
[5]   人格权法独立成编的体系效应之辨识 [J].
黄忠 .
现代法学, 2013, 35 (01) :44-57
[8]   隐私权概念的再界定 [J].
王利明 .
法学家, 2012, (01) :108-120+178
[9]   论纯粹精神损害赔偿 [J].
鲁晓明 .
法学家, 2010, (01) :122-135+179
[10]   论精神损害赔偿中的附从性规则——僭越事实的形成、演进与破解 [J].
鲁晓明 .
现代法学, 2009, 31 (05) :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