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分析

被引:34
作者
杜传忠 [1 ]
杨志坤 [2 ]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2]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工业化; 信息化; 融合水平; 协调发展模型;
D O I
10.16493/j.cnki.42-1627/c.2015.03.012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F49 [信息产业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1201 ;
摘要
利用协调发展模型具体测度了我国2001—2013年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测算结果表明,近十多年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二者的融合水平在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进一步促进两化融合的空间还较大。测算结果还表明,我国两化融合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及西部地区,并且三大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两化融合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我国区域及区域内部两化融合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业化与信息化基础、技术水平、人才优势,以及两化融合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两化融合的提升路径,包括将紧握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突破口,全面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保证技术支撑,简政放权,紧抓融合标准管理体系构建等。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97+139 +13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我国城市群“两化”融合水平时空变化分析 [J].
白雪 ;
雷磊 .
经济地理, 2014, 34 (07) :52-57+102
[2]   我国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J].
刘力强 ;
冯俊文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 (09) :125-129
[3]   中国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格局及其变化机制分析 [J].
王瑜炜 ;
秦辉 .
经济地理, 2014, 34 (02) :93-100
[4]   两化融合对中国工业环境治理绩效的贡献——重化工业化阶段的经验证据 [J].
张亚斌 ;
金培振 ;
沈裕谋 .
产业经济研究, 2014, (01) :40-50
[5]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评价研究 [J].
张轶龙 ;
崔强 .
科研管理, 2013, 34 (04) :43-49
[6]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环境的综合评价及分析——基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测度与比较 [J].
张亚斌 ;
金培振 ;
艾洪山 .
财经研究, 2012, 38 (08) :96-108
[7]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 [J].
谢康 ;
肖静华 ;
周先波 ;
乌家培 .
经济研究, 2012, 47 (01) :4-16+30
[8]   我国“两化融合”的产业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基于2000-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 [J].
支燕 ;
白雪洁 ;
王蕾蕾 .
科研管理, 2012, 33 (01) :90-95+119
[9]   基于社会环境视角的区域“两化融合”评价研究——以陕西为例 [J].
胡新 ;
惠调艳 ;
梁思妤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10) :115-120
[10]   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的数据 [J].
李世英 ;
李亚 .
当代经济科学, 2009, 31 (05) :28-3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