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被引:63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杨万勤
张国庆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关键词
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密度;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8.0328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标准地实测数据估算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为161.16MgC.hm-2,各层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土壤层(141.64MgC.hm-2)>乔木层(17.95MgC.hm-2)>枯落物层(1.06MgC.hm-2)>灌草层(0.52MgC.hm-2).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573.57TgC,其中乔木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分别为63.88、1.836、3.764和504.09TgC,分别占总碳量的11.14%、0.32%、0.66%和87.88%.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差异较大,分别介于1.21~99.44TgC和75.50~251.74MgC.hm-2之间,其空间分配也表现为土壤层最大、灌草层最小.但四川省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碳密度较低,幼、中龄林分比重大,如果对现有人工林加以更好的管理,碳吸存潜力较大.从生态系统水平监测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吸存估算的精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644 / 165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的碳储量动态 [J].
周传艳 ;
周国逸 ;
王春林 ;
王旭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2) :60-65
[2]   人工林经营与全球变化减缓 [J].
冯瑞芳 ;
杨万勤 ;
张健 .
生态学报, 2006, (11) :3870-3877
[3]   森林管理在全球CO2减排中的作用 [J].
胡会峰 ;
刘国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4) :4709-4714
[4]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 [J].
胡会峰 ;
刘国华 .
生态学报, 2006, (01) :291-296
[5]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及其分解过程中碳的释放率 [J].
方晰 ;
田大伦 ;
项文化 ;
雷丕峰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06) :12-16
[6]   杉木、火力楠纯林及其混交林生态系统C、N贮量 [J].
黄宇 ;
冯宗炜 ;
汪思龙 ;
冯兆忠 ;
张红星 ;
徐永荣 .
生态学报, 2005, (12) :3146-3154
[7]   在我国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利弊分析 [J].
孙丽英 ;
李惠民 ;
董文娟 ;
石缎花 ;
周大杰 .
生态科学, 2005, (01) :42-45+48
[8]   不同经营方式对杉木林采伐迹地土壤C储量的影响 [J].
方晰 ;
田大伦 ;
项文化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01) :1-5
[9]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碳库及养分库 [J].
杨玉盛 ;
郭剑芬 ;
林鹏 ;
何宗明 ;
谢锦升 ;
陈光水 .
生态学报, 2004, (02) :359-367
[10]   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 [J].
方运霆 ;
莫江明 ;
彭少麟 ;
李德军 .
生态学报, 2003, (09) :1685-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