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林经营与全球变化减缓

被引:109
作者
冯瑞芳
杨万勤
张健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四川雅安
关键词
人工林; 全球变化减缓; 碳汇/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全球变暖和大气CO2浓度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森林,特别是森林土壤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碳源、汇、库的角色,但其受到气候、森林类型和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调控。人工林的碳汇作用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和最有希望的选择而成为全球变化减缓研究的核心内容。人工林土壤的碳汇功能受到经营水平的调控,同时还受到全球变暖的反馈作用。因此,人工林土壤碳汇形成机制及调控技术、基于增强土壤碳汇功能增强的人工林经营与管理技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通量以及人工林碳汇与碳贸易等是未来全球变化和林业生态工程研究的重点内容。
引用
收藏
页码:3870 / 387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陆地植被的固碳功能与适用于碳贸易的生物固碳方式 [J].
李新宇 ;
唐海萍 .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02) :200-209
[2]   技术进步作用下中国CO2减排的可能性 [J].
王铮 ;
蒋轶红 ;
吴静 ;
郑一萍 ;
黎华群 .
生态学报, 2006, (02) :423-431
[3]   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固碳能力估算 [J].
胡会峰 ;
刘国华 .
生态学报, 2006, (01) :291-296
[4]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 [J].
雷丕锋 ;
项文化 ;
田大伦 ;
方晰 .
生态学杂志, 2004, (04) :25-30
[5]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J].
方运霆 ;
莫江明 ;
Sandra Brown ;
周国逸 ;
张倩媚 ;
李德军 .
生态学报, 2004, (01) :135-142
[6]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李克让 ;
王绍强 ;
曹明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72-80
[7]   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估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J].
毛子军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6) :731-738
[8]   高温强光环境条件下3种沙地灌木的光合生理特点 [J].
蒋高明 ;
朱桂杰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05) :525-531
[9]   鄂尔多斯高原3种优势灌木幼苗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J].
肖春旺 ;
张新时 ;
赵景柱 ;
吴钢 .
植物学报, 2001, (07) :736-741
[10]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