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分类操纵——来自业绩型股权激励“踩线”达标的证据

被引:68
作者
谢德仁 [1 ]
张新一 [1 ]
崔宸瑜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关键词
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 分类操纵; 业绩型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9.0099
中图分类号
F275 [企业财务管理]; F272.92 [人事管理]; F832.51 [];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1201 ; 020204 ;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型股权激励实践,研究公司是否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分类操纵。本文发现,近20%的观测(公司方案—年)在待权期内年度业绩考核时"踩线"达标行权业绩条件;而这些"踩线"达标公司的异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营业外支出正相关性更强;当审计师专业能力较弱或独立性更低时,抑或管理层现金报酬更低时,分类操纵行为更为明显。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公司更可能在首个业绩考核年度中使用损益分类操纵,而在后续的业绩考核年度中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这意味着管理层在股权激励多期考核情境下对3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收益做出了综合考量。总体上,本文的发现意味着,股权激励"踩线"达标公司通过将经常性费用藏匿于营业外支出(尤其是识别难度更大的其他营业外支出)的方式对经常性与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了分类操纵。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81+204 +20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业绩型股权激励下的业绩达标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 [J].
谢德仁 ;
崔宸瑜 ;
汤晓燕 .
南开管理评论, 2018, 21 (01) :159-171
[2]   公开增发公司分类转移与核心盈余异象研究 [J].
李晓溪 ;
刘静 ;
王克敏 .
会计研究, 2015, (07) :26-33+96
[3]   基于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程富 ;
王福胜 .
财经研究, 2015, 41 (07) :81-94
[4]   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 [J].
龚启辉 ;
吴联生 ;
王亚平 .
经济研究, 2015, 50 (06) :175-188+192
[5]   股票期权实施中经理人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行权业绩考核指标设置角度 [J].
肖淑芳 ;
刘颖 ;
刘洋 .
会计研究, 2013, (12) :40-46+96
[6]   “特殊损失项目”与“核心费用”之间的归类变更盈余管理研究 [J].
张子余 ;
张天西 .
财经研究, 2012, 38 (03) :70-80
[7]   业绩型股权激励、行权业绩条件与股东财富增长 [J].
谢德仁 ;
陈运森 .
金融研究, 2010, (12) :99-114
[8]   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 [J].
权小锋 ;
吴世农 ;
文芳 .
经济研究, 2010, 45 (11) :73-87
[9]   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 [J].
樊行健 ;
郑珺 .
会计研究, 2009, (11) :36-43+95
[10]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 [J].
吕长江 ;
郑慧莲 ;
严明珠 ;
许静静 .
管理世界, 2009, (09) :133-14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