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都市区交通网络发展及其多指标可达性演变分析

被引:1
作者
张童 [1 ]
胡伟平 [2 ]
毛超荣 [1 ]
崔锋艳 [1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华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广佛都市区; 交通网络; 可达性; 吸引机会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91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23 ; 082303 ;
摘要
本文以1982、1995、2008、2020年为时间断面,回顾并展望了广佛都市区交通网络扩展情况,利用GIS手段,从最短空间距离可达性、最短时间距离可达性、吸引机会指数三个方面,研究广佛市区交通网络发展。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优良;最短空间距离的可达性格局由沿珠江北岸的带状分布,演变为以广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圈层结构;最短时间距离的可达性格局表现为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低值中心向外围不规则圈层状增高,且呈交通主干道指向性;都市区内的最短旅行时间和最短旅行距离显著缩短,但三个时段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可达性的均衡性经历了低级相对均衡——不均衡——高级相对均衡的过程;吸引机会指数由单极集中转变为三大组团式发展,番禺区西部成为新热点;地形、路网、人口、经济、政府调控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了广佛都市区的可达性的格局演变。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改革开放以来广佛都市区空间扩展分析 [J].
何劲 ;
宋茵 ;
胡伟平 .
人文地理, 2014, 29 (02) :101-107
[2]   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 [J].
沈惊宏 ;
陆玉麒 ;
兰小机 ;
刘德儿 .
地理研究, 2012, 31 (07) :1280-1293
[3]   北京城区交通时间可达性测度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J].
邓羽 ;
蔡建明 ;
杨振山 ;
王昊 .
地理学报, 2012, 67 (02) :169-178
[4]   广佛都市圈公路网络通达性及其空间格局 [J].
李沛权 ;
曹小曙 .
经济地理, 2011, 31 (03) :371-378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演化 [J].
吴威 ;
曹有挥 ;
梁双波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5) :619-626
[6]   乡村地区公路网通达性水平研究——以广东省连州市12乡镇为例 [J].
潘裕娟 ;
曹小曙 .
人文地理, 2010, 25 (01) :94-99
[7]   武汉都市圈城际联系通达性的测度与分析 [J].
刘承良 ;
丁明军 ;
张贞冰 ;
张红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6) :96-108
[8]   中国干线公路网络联结的城市通达性 [J].
曹小曙 ;
薛德升 ;
阎小培 .
地理学报, 2005, (06) :25-32
[9]   世界大都市圈发展与广佛都市圈建设 [J].
杨再高 .
南方建筑, 2004, (04) :18-21
[10]  
经济地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李小建主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