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利用转型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人均耕地面积视角

被引:105
作者
戈大专 [1 ,2 ,3 ]
龙花楼 [1 ,3 ,4 ]
杨忍 [5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
[4]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人均耕地面积; 城乡转型发展; 城镇化; 空间计量回归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转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中国城乡转型发展。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特征,深入分析中国耕地利用转型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林地转型理论为依据,构建了人均耕地面积视角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理论模型,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中国乡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由不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趋势性转折过程。基于全国10km栅格分辨率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研究表明:1990—2010年中国71%的耕地覆盖区人均耕地面积由逐步下降转型为稳定上升,基本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耕地利用转型理论模型。此外,利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定量识别了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驱动耕地利用转型的机制,研究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在推动耕地利用转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不同因素在耕地利用转型不同阶段的驱动机制差异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273 / 28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21]  
Grain for Green versus Grain: Conflict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Conservation Set-Aside in China[J] . Zhigang Xu,Jintao Xu,Xiangzheng Deng,Jikun Huang.World Development . 2005 (1)
[22]  
Land use transitions and land management:a mutual feedback perspective. LONG H L,QU Y. Land Use Policy . 2017
[23]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mismatch of grain production and farmland resourc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otential crop rotation system. Li Tingting,Long Hualou,Zhang Yingnan,et al. Land Use Policy . 2017
[24]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forest transition:a review. Barbier E B,Delacote P,Wolfersberger J. 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 . 2017
[25]   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 [J].
邵景安 ;
张仕超 ;
李秀彬 .
地理学报, 2014, 69 (02) :227-242
[26]   三峡地区城市与河流关系的时空演化研究 [J].
龚胜生 ;
林月辉 ;
戈大专 .
地理学报, 2013, 68 (12) :1619-1631
[27]   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程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 [J].
杨忍 ;
刘彦随 ;
郭丽英 ;
李玉恒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02) :181-190
[28]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J].
龙花楼 ;
李婷婷 .
地理学报, 2012, 67 (02) :201-210
[29]   森林转型、农地边际化与生态恢复 [J].
李秀彬 ;
赵宇鸾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10) :91-95
[30]  
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21st century[J]. LIU Jiyuan1, ZHANG Zengxiang2, XU Xinliang1, KUANG Wenhui1, ZHOU Wancun3, ZHANG Shuwen4, LI Rendong5, YAN Changzhen6, YU Dongsheng7, WU Shixin8, JIANG Nan9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2.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3. Chengdu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CAS, Chengdu 610041,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