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五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演变及影响机制

被引:29
作者
白雪
宋玉祥
浩飞龙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五化”; 耦合协调度; 东北地区; 影响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五化协调"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个体效应与时点效应模型,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角度选取指标(以下简称"五化"),构建"五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究东北振兴前后20年间(1993-2013年)东北地区40个地市单元"五化"协调发展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五化"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失调阶段,但增长趋势显著,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时间上可划分为1993-2002年波动期、2003-2008年增长期、2009-2013年平稳期三个阶段。区域上可划分沿哈大线形成的轻度失调区,黑龙江中部与西部、吉林西部、辽宁大部为主的中度失调区,黑龙江西北部、东部与蒙东地区为主的严重失调区三个类型。"五化"协调内部各子系统空间表现各异,分异程度依次为: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从影响机制来看,教育投入、技术投入、农业投入对"五化"协调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工业水平、开发程度对"五化"协调发展产生负相影响,开放程度、资本投入、治理投入未对协调造成明显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8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城市生态带划定--以杭州市为例 [J].
李咏华 ;
马淇蔚 ;
范雪怡 .
地理研究, 2017, 36 (03) :583-591
[2]   中国“五化”协同发展的效率测度与时空特征 [J].
杨勇 ;
李忠民 .
软科学, 2017, 31 (02) :19-23
[3]   山东省“新五化”协调发展时空演变 [J].
侯纯光 ;
程钰 ;
任建兰 .
经济地理, 2016, 36 (10) :60-68
[4]   中国绿色化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刘凯 ;
任建兰 ;
王成新 .
城市问题, 2016, (04) :11-17
[5]   中国“五化”协同发展水平演变研究 [J].
刘凯 ;
任建兰 ;
张存鹏 .
经济问题探索, 2016, (04) :27-34
[6]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五化”协调定量评价的进展与反思 [J].
丁志伟 ;
张改素 ;
王发曾 ;
康珈瑜 ;
高岭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 (01) :4-13
[7]   面向“新五化”的地理学创新研究——“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华北地区)暨黄河分会学术年会”述评 [J].
赵明华 ;
王志宝 ;
韩荣青 ;
任建兰 .
地理学报, 2015, 70 (11) :1849-1854
[8]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 [J].
周振 ;
孔祥智 .
中国软科学, 2015, (10) :9-26
[9]   中国城市群“四化”协调发展效率测度 [J].
潘竟虎 ;
胡艳兴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09) :100-107
[10]   东北振兴以来吉林省四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 [J].
尹鹏 ;
刘继生 ;
陈才 .
地理科学, 2015, 35 (09) :110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