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与行为主义规制

被引:134
作者
丁晓东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 隐私; 基本权利; 公法; 行为主义规制; 场景;
D O I
10.16094/j.cnki.1005-0221.2020.01.005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D912.1 [行政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摘要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依赖于公法对个人信息的定位。在公法与公法理论上,有两种看待个人信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个人信息权是一种基本权利,个人信息应当受到法律的确权保护;另一种观点则将个人信息视为他人言论自由的对象,个人信息的自由获取与使用受到法律保护。但这两种观点都无法从整体上理解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的观点忽视了个人信息的自由流通属性与公共属性,而个人信息作为言论自由对象的观点则忽视了个人信息背后的多重权益。个人信息兼具个体属性与社会流通属性,应当确立一种"个人信息相关权益被保护权"。从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出发,个人信息保护应当在具体场景中确立个人信息收集与利用行为的合理边界。基于场景的行为主义规制更为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的根本特征,也将为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一条超越欧美的中国道路。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6+193 +193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用户画像、个性化推荐与个人信息保护 [J].
丁晓东 .
环球法律评论, 2019, 41 (05) :82-96
[2]   欧盟个人数据权的演进及其启示 [J].
张金平 .
法商研究, 2019, 36 (05) :182-192
[3]   在分享和控制之间 数据保护的私法局限和公共秩序构建 [J].
梅夏英 .
中外法学, 2019, 31 (04) :845-870
[6]   数据共享与个人信息保护 [J].
王利明 .
现代法学, 2019, 41 (01) :45-57
[7]   被遗忘权的基本原理与场景化界定 [J].
丁晓东 .
清华法学, 2018, 12 (06) :94-107
[8]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J].
丁晓东 .
法学研究, 2018, 40 (06) :194-206
[10]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重构 [J].
范为 .
环球法律评论, 2016, 38 (05) :9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