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新动能吗

被引:267
作者
李平 [1 ]
付一夫 [2 ]
张艳芳 [3 ]
机构
[1]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增长核算; TFP指数分解; 新动能; 高质量增长;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71214.005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719 [服务业];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20205 ; 1202 ; 120202 ; 0202 ;
摘要
近年来中国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已经超过5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接近1/3。随着中国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服务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仍会继续提高。因此,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服务业发展能否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备受关注。本文拟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出发,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指数)的测算与分解,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部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转换对全要素生产率乃至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而试图找到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证据。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较高的技术进步水平以及对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较强的集聚能力,可以提升宏观经济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完全可以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能。
引用
收藏
页码:5 / 2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 [J].
蔡跃洲 ;
付一夫 .
经济研究, 2017, 52 (01) :72-88
[2]   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创新生产的效率损失 [J].
白俊红 ;
卞元超 .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11) :39-55
[4]   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改善效果研究 [J].
季书涵 ;
朱英明 ;
张鑫 .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06) :73-90
[5]   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 [J].
蔡跃洲 ;
张钧南 .
经济研究, 2015, 50 (12) :100-114
[6]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异质门槛效应视角 [J].
李子叶 ;
韩先锋 ;
冯根福 .
经济管理, 2015, 37 (12) :21-30
[7]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 [J].
韩峰 ;
王琢卓 ;
阳立高 .
产业经济研究, 2014, (02) :1-10
[9]   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J].
胡飞 ;
黄玉霞 .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9, 22 (06) :10-14
[10]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J].
张辉 ;
王晓霞 .
经济科学, 2009, (04) :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