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空间联系格局

被引:13
作者
沈惊宏 [1 ]
陆玉麒 [1 ]
周玉翠 [2 ]
尹贻梅 [3 ]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
[3]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旅游节点; 场强模型; 旅游圈; 皖江城市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434 / 144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示范区通达性分析 [J].
沈惊宏 ;
陆玉麒 ;
段保霞 .
经济地理, 2011, 31 (11) :1786-1792
[2]   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J].
朱亮 ;
吴炳方 ;
张磊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1, (03) :325-331
[3]   乡镇级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变分析 [J].
秦元伟 ;
赵庚星 ;
董超 ;
唐秀美 ;
许国臣 ;
韩吉光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3) :454-464
[4]   江苏省城市经济影响区格局变化 [J].
朱杰 ;
管卫华 ;
蒋志欣 ;
甄峰 .
地理学报, 2007, (10) :1023-1033
[5]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 [J].
杨国良 ;
张捷 ;
艾南山 ;
刘波 ;
王瑞霞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24-30
[6]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J].
卞显红 ;
沙润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04) :62-67
[7]   基于GIS的城市势力圈测度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J].
王桂圆 ;
陈眉舞 ;
不详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04, (03) :69-73
[8]   城市断裂点理论的验证、扩展及应用 [J].
闫卫阳 ;
秦耀辰 ;
郭庆胜 ;
李圣权 .
人文地理, 2004, (02) :12-16
[9]   一种用于界定经济客体空间影响范围的方法——Voronoi图 [J].
王新生 ;
郭庆胜 ;
姜友华 .
地理研究, 2000, (03) :311-315
[10]   甘肃与毗邻省区区域经济联系研究 [J].
牛慧恩 ;
孟庆民 ;
胡其昌 ;
陈延诚 .
经济地理, 1998, (03) :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