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IPAT模型的中国未来碳排放预测

被引:63
作者
杜强 [1 ]
陈乔 [2 ]
陆宁 [1 ]
机构
[1]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 长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IPAT模型; 碳排放; 预测;
D O I
10.13671/j.hjkxxb.2012.09.020
中图分类号
X502 [污染分析与测定];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在"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成正比"假设的基础上,对中国1987—2010年的历年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分区域研究与计算.经数据分析,发现以2002年为界线,前后两个时期中国碳排放变化缺乏内在的连贯性,2002年以前的碳排放曲线无法表征未来年份碳排放趋势.在此发现的基础上,以2002—2010年碳排放数据为基础,引入表征科技进步的变量,对IPAT模型进行改进,进而对2010—2050年中国碳排放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排放峰值发生在2030年,全国碳排放总量将达到3684.1636Gg,人均碳排放为2.6476t;在2030年之前中国碳排放量将以平均每年2.89%的速度持续增加.2030—2050年碳排放量将以每年2.09%的速度减少,至2050年,全国碳排放量为2366.4522Gg,人均碳排放为1.8521t.本研究为中国未来碳排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方法与数据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2294 / 230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基于STIRPAT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碳排放预测模型 [J].
宋杰鲲 .
统计与决策, 2011, (24) :19-22
[2]   中国CO2排放强度下降的结构分解——基于1997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 [J].
李艳梅 ;
杨涛 .
资源科学, 2011, 33 (04) :605-611
[3]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 [J].
渠慎宁 ;
郭朝先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10-15
[4]   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与机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吕炜 .
经济学动态, 2010, (08) :131-135
[5]   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 [J].
岳超 ;
王少鹏 ;
朱江玲 ;
方精云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4) :517-524
[6]   基于LEAP的厦门市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情景分析 [J].
曹斌 ;
林剑艺 ;
崔胜辉 ;
唐立娜 .
生态学报, 2010, 30 (12) :3358-3367
[7]   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 [J].
宋帮英 ;
苏方林 .
财经科学, 2010, (04) :41-49
[8]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J].
朱勤 ;
彭希哲 ;
陆志明 ;
吴开亚 .
资源科学, 2009, 31 (12) :2072-2079
[9]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J].
丁仲礼 ;
段晓男 ;
葛全胜 ;
张志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8) :1009-1027
[10]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J].
朱永彬 ;
王铮 ;
庞丽 ;
王丽娟 ;
邹秀萍 .
地理学报, 2009, 64 (08) :93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