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人工与天然植被对凋落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

被引:40
作者
郭胜利 [1 ,2 ]
马玉红 [2 ]
车升国 [1 ,2 ]
孙文义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天然植被; 人工植被; 凋落物; 土壤有机碳; 土壤可溶性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在黄土丘陵区选择从耕地、草地、灌木林到乔木林样地,不同样地内设立1m×1m(乔木10m×10m)的样方,分析样方内凋落物积累量、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和可溶性碳(DOC)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灌木林、乔木林凋落物积累量依次为5.3,12.1和32.4t.hm-2;但人工灌木林和乔木林的凋落物积累量分别为6.7和11.4t.hm-2,分别是天然灌木林和乔木林的1/2和1/3。随着植被的恢复,天然植被凋落物的C/N高于人工植被(刺槐林除外)。与耕地SOC(4.67g·kg-1)相比,天然灌木林地SOC提高5.9倍,人工灌木林地提高1.8倍;天然乔木林地提高8.0倍,而人工乔木林地仅提高4.0倍。凋落物积累量与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3),但20cm以下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凋落物积累量与0~10cm土壤可溶性碳含量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93),与10~60cm土层线性相关关系不显著,与80~100cm土壤可溶性碳存在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南亚热带7种林分凋落叶养分含量的年动态变化 [J].
卢立华 ;
蔡道雄 ;
贾宏炎 ;
何日明 .
林业科学, 2009, 45 (04) :1-6
[2]   细柄阿丁枫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比较 [J].
毛艳玲 ;
杨玉盛 ;
邢世和 ;
邹双全 ;
崔纪超 .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106-110
[3]   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J].
杨万勤 ;
邓仁菊 ;
张健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2) :2889-2895
[4]   杉木与阔叶树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质的影响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于小军 ;
张剑 ;
刘燕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03-1207
[5]   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流域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J].
马玉红 ;
郭胜利 ;
杨雨林 ;
王小利 ;
杨光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1) :97-105
[6]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J].
张希彪 ;
上官周平 .
生态学报, 2006, (02) :373-382
[7]   凋落物化学组成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胡亚林 ;
汪思龙 ;
黄宇 ;
于小军 .
生态学报, 2005, (10) :2662-2668
[8]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碳库及养分库 [J].
杨玉盛 ;
郭剑芬 ;
林鹏 ;
何宗明 ;
谢锦升 ;
陈光水 .
生态学报, 2004, (02) :359-367
[9]   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J].
彭少麟 ;
刘强 .
生态学报, 2002, (09) :1534-1544
[10]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J].
庞学勇 ;
胡泓 ;
乔永康 ;
潘开文 ;
刘世全 ;
陈庆恒 ;
刘庆 ;
不详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02, (0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