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被引:78
作者
张希彪 [1 ]
上官周平 [2 ]
机构
[1]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油松林; 人工林; 天然林; 养分分布格局; 养分循环;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油松];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对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养分积累与分配以及养分循环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油松林各组分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树皮>树根>树干;地上部分的养分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呈:Ca>N>K>Mg>P(林型Ⅰ的针叶、枝干和林型Ⅳ的树枝N含量较其它元素含量高),而在土壤层中呈:Ca>K>Mg>N>P;不同林型内各养分含量因林龄的不同而有差异。(2)油松林生态系统中养分总贮量的80.83%~98.81%集中在土壤组分中,乔木层养分量占总贮量的0.76%~5.52%,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量分别占系统总贮量的0.05%~0.17%和0.38%~3.48%。人工油松林的养分贮量随抚育林龄的增加先升后降,30a时养分贮量最大,50a时养分贮量明显降低,其中N素衰减较其它养分快(30龄油松林是50龄油松林的4.23倍)。(3)油松林地上部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且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针叶不但贮量增加而且占地上各组分总贮量比例也增大,树枝和树干只是绝对贮量增加,但所占地上总贮量的比例下降。(4)油松林地上部分养分的年积累量以30a人工林最高,变化趋势为Ⅱ>Ⅲ>Ⅳ>Ⅰ。各组分养分的年积累量总的变化趋势为:针叶>树枝>根系>树皮>树干,同一组分各养分年积累量与各组分养分贮量变化顺序基本一致,即10年生幼林为N>Ca>K>P>Mg,人工成熟纯林Ca>N>K>P>M,天然林与人工成熟林相似。(5)天然林的吸收量、存留量明显高于人工林。人工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吸收量和归还量增大,存留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各林地油松利用系数为:Ca>Mg>N>K>P,但同一养分利用率,油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油松天然林与人工成熟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引用
收藏
页码:373 / 38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子午岭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J].
张希彪 ;
郭小强 ;
周天林 ;
上官周平 .
西北植物学报, 2004, (02) :267-274
[2]   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探源 [J].
杨文治 ;
田均良 .
土壤学报, 2004, (01) :1-6
[3]   川西亚高山人工云杉林地有机物和养分库的退化与调控 [J].
庞学勇 ;
刘世全 ;
刘庆 ;
林波 ;
吴彦 ;
何海 ;
包维楷 .
土壤学报, 2004, (01) :126-133
[4]   子午岭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J].
李裕元 ;
邵明安 .
生态学报, 2004, (02) :252-260
[5]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凋落物数量、养分归还及凋落叶分解(英文) [J].
杨玉盛 ;
林鹏 ;
郭剑芬 ;
林瑞余 ;
陈光水 ;
何宗明 ;
谢锦升 .
生态学报, 2003, (07) :1278-1289
[6]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J].
赵鸿雁 ;
吴钦孝 ;
刘国彬 .
林业科学, 2003, (01) :168-172
[7]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植物特征与土壤元素动态(英文) [J].
王国宏 .
ActaBotanicaSinica, 2002, (08) :990-998
[8]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的地带性特征 [J].
陈云明 ;
梁一民 ;
程积民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03) :339-345
[9]   子午岭林区北部近50年植被的变化发展 [J].
邹厚远 ;
刘国彬 ;
王晗生 .
西北植物学报, 2002, (01) :1-8
[10]   黄土高原几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凋落及其过程比较研究 [J].
张冀 ;
汪有科 ;
吴钦孝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1, (S1)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