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刑法主体地位反思——自我意思决定、平等主义与刑法技术措施

被引:11
作者
袁彬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刑法技术措施; 自我意思决定; 平等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强人工智能的刑法主体地位取决于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及其程度(事实层面)、人工智能的政策选择(政策层面)和处理人工智能的刑法技术措施(技术层面)3个方面。刑法技术措施是解决人工智能法律主体问题的关键所在。"删除数据、修改程序、技术销毁"等刑法技术措施具有物理性、贯通性和不易分割性。对人工智能的刑法技术措施客观上无法介入人工智能的自我意思决定,将其上升为刑罚方法将极大限制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行为治理,同时也难以将其与其他部门法律后果进行区分,并将导致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不分。未来对强人工智能的治理应当采取综合立法方式,以技术措施为依据,赋予其综合法律主体地位。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人工智能刑事法治的基本问题 [J].
皮勇 .
比较法研究, 2018, (05) :149-166
[2]   人工智能刑事主体地位之否定 [J].
时方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8, 36 (06) :67-75
[3]   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刑罚体系重构的法理基础 [J].
刘宪权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8, 36 (04) :47-55
[4]   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J].
刘宪权 ;
胡荷佳 .
法学, 2018, (01) :40-47
[5]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不足及其完善 [J].
杨英法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6 (05) :8-12
[6]  
20世纪西方刑事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J]. 胡桥.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05(00)
[7]   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 [J].
孟伟 .
法商研究, 2004, (06) :11-15
[8]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J].
余谋昌 .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4, (07) :8-14+47
[9]  
改革开放新时代刑事法治热点聚焦[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赵秉志, 2018
[10]  
刑法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高铭暄,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