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研究近况

被引:31
作者
杨永宗
机构
[1] 南华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湖南省衡阳市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近况;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 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63 [病理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104 ;
摘要
近四五年来 ,中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综述这些研究论文 ,主要有四个方面 :(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复制 ,正向小型化发展。如引进了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模型 ;大量维生素D加喂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 ;炎症免疫相关模型 ,以及基因工程型模型等。 (2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方面的工作集中在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脂蛋白脂肪酶等相关基因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遗传易感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等方面。 (3)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学 ,许多作者认为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起到主导作用 :损伤血管内皮、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致血管壁细胞凋亡等 ;此外 ,在泡沫细胞形成、血液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斑块稳定性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4 )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因素研究 ,除了继续探索高密度脂蛋白、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L精氨酸—一氧化氮酶等因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外 ,还发现了ATP结合盒转运体A1、溶血卵磷脂和小凹蛋白 1等因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总之 ,中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步很大 ,但离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学的目标还有较大路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81 / 48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4 条
[1]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中PDGF-B的表达 [J].
桂乐 ;
曹茂银 ;
任江华 .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01) :32-33+92
[2]   多基因突变小鼠模型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J].
潘杰 ;
孙文夏 ;
金晓蕾 .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3, (S1) :132-133
[3]   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与脂蛋白脂酶基因内含子8HindⅢ多态性关联的研究 [J].
张蓉 ;
刘宇 ;
杨鲁川 ;
白怀 ;
刘秉文 .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03, (06) :82-84
[4]   阿尔茨海默病与NQO1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关联分析 [J].
马秋兰 ;
杨静芳 ;
邵明 ;
董秀敏 ;
陈彪 .
中华医学杂志, 2003, (24) :24-27
[5]   Rolipram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胆固醇流出和ABCA1表达的影响 [J].
唐朝克 ;
王佐 ;
易光辉 ;
万载阳 ;
刘录山 ;
袁中华 ;
王燕 ;
危当恒 ;
阮长耿 ;
杨永宗 .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3, (10) :1177-1182
[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的关系 [J].
孙璐 ;
韦立新 ;
石怀银 ;
郭爱桃 ;
侯宁 ;
游联璧 .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3, (05) :29-33
[7]   动脉粥样硬化兔延髓嘴腹外侧网状核NPY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 [J].
李少兵 ;
韩卉 ;
汪渊 .
解剖学研究, 2003, (03) :169-171+160
[8]   雌激素对兔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后内皮增殖的影响 [J].
刘军 ;
李庚山 ;
李建军 ;
李艳 ;
赵志明 ;
王晶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3, (05) :423-425
[9]   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激活物对HepG-2细胞PAI-1表达的影响 [J].
贺艳丽 ;
周新 ;
叶平 ;
方红 ;
刘永学 ;
罗成华 ;
王琼 .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03, (03) :93-96
[10]   苯那普利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的作用 [J].
彭侃夫 ;
孟建中 ;
吴宗贵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3, (07) :79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