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研究近况

被引:31
作者
杨永宗
机构
[1] 南华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湖南省衡阳市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近况;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学; 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63 [病理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100104 ;
摘要
近四五年来 ,中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发表了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综述这些研究论文 ,主要有四个方面 :(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复制 ,正向小型化发展。如引进了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鼠模型 ;大量维生素D加喂高脂饲料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 ;炎症免疫相关模型 ,以及基因工程型模型等。 (2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方面的工作集中在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脂蛋白脂肪酶等相关基因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遗传易感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等方面。 (3)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学 ,许多作者认为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起到主导作用 :损伤血管内皮、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致血管壁细胞凋亡等 ;此外 ,在泡沫细胞形成、血液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斑块稳定性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4 )关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因素研究 ,除了继续探索高密度脂蛋白、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L精氨酸—一氧化氮酶等因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外 ,还发现了ATP结合盒转运体A1、溶血卵磷脂和小凹蛋白 1等因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总之 ,中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进步很大 ,但离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发病学的目标还有较大路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81 / 48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14 条
[91]   囊泡—囊泡素1在清道夫受体AⅠ转基因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J].
王蓉蓉 ;
严鹏科 ;
廖端芳 ;
万腊香 ;
严奉祥 ;
杨永宗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2, (06) :461-464
[92]   脂肪酸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的机制初探 [J].
胡晓晖 ;
叶平 ;
刘永学 .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1) :47-49
[93]   ERK1/2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J].
卢次勇 ;
凌文华 ;
马静 ;
吴聪娥 .
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1) :12-14
[94]   香烟尘粒对人脐静脉内皮EA.hy926细胞的损伤作用 [J].
胡晓兰 ;
徐仓宝 ;
张亚萍 ;
张晓 ;
权萍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2, (10) :77-80
[95]   血小板糖蛋白受体ⅠaC807T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J].
朱刚艳 ;
黄从新 ;
江洪 ;
李建军 .
心脏杂志, 2002, (05) :387-389+392
[96]   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病人载脂蛋白a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基因多态性及与血浆脂蛋白(a)水平的关系 [J].
刘晓宁 ;
孙莉 ;
李昭晖 ;
高岩 ;
惠汝太 .
中华医学杂志, 2002, (20) :31-35
[97]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功能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J].
庞庆丰 ;
郦明芳 ;
胡维诚 ;
陈琪 ;
李晓宇 ;
范乐明 .
中华内科杂志, 2002, (10) :22-25
[98]   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 [J].
张林林 ;
洪华山 ;
陈良龙 .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2, (03) :269-271
[99]   Caveolin-1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的调节作用 [J].
严鹏科 ;
廖端芳 ;
杨永宗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2, (05) :379-383
[100]   高密度脂蛋白和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对ECV-304分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素1的影响 [J].
刘录山 ;
危当恒 ;
杨永宗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2, (05) :4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