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教义学能为立法贡献什么?

被引:52
作者
雷磊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
关键词
法教义学; 法的双重因素; 立法的科学化; 内容; 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0 [各国法律综合汇编];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1407 ;
摘要
将法教义学定位为"现行实在法科学"并不意味着它与立法没有关联。反对"法教义学能为立法作出贡献"的主张可以被归纳为四个命题,它们都源于对于法教义学本身的错误理解。法教义学既具有稳定化和整合功能,也具有革新功能。在此基础上,法教义学能为立法作出贡献的理论基础在于承认法的双重因素和追求立法的科学化。一方面,法教义学可以影响立法的内容,其影响途径又分为三种,即直接为立法提供支持、间接为立法提供支持,以及对立法进行批判。另一方面,法教义学也可以影响立法的体系,这种结构性影响更加稳定和持久。因此,在规范性的意义上,离开法教义学的立法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意味着要取消立法的形成空间,而只是意味着要对立法者的权力进行理性限制。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4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刑法体系的合宪性调控——以“李斯特鸿沟”为视角 [J].
张翔 .
法学研究, 2016, 38 (04) :41-60
[3]   法教义学:力量与弱点 [J].
纪海龙 .
交大法学, 2015, (02) :90-104
[4]   17、18世纪欧洲自然法学说:方法、知识谱系与作用 [J].
舒国滢 .
比较法研究, 2014, (05) :1-19
[5]   法教义学的应用 [J].
许德风 .
中外法学, 2013, 25 (05) :937-973
[7]   论法教义学:源流、特征及其功能 [J].
白斌 .
环球法律评论, 2010, 32 (03) :5-17
[8]  
法律方法[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陈金钊, 2014
[9]  
法典论[M]. 商务印书馆 , (日) 穗积陈重, 2013
[10]  
法理学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舒国滢,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