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宪法上的人的尊严及借鉴

被引:12
作者
宋新
机构
[1] 复旦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人的尊严; 德国基本法; 主观权利; 客观价值; 客体公式;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6.06.011
中图分类号
D951.6 []; DD911 [];
学科分类号
0301 ; 03 ;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将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作为宪法的基础和最高价值,不仅基于对历史的深刻反省,而且与基督教传统和康德哲学有密切联系。神和人的理性都认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如果国家把个人当作客体或者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使个人失去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的形象时,就侵犯了人的尊严。德国宪法上的人的尊严涵盖个人自决、身体和私生活领域不受侵犯、最低生存保障等方面。我国宪法第38条侧重对公民人格权的保护,与人的尊严尚有距离,思想基础也未集中于人是目的。德国的客体公式及目的工具理论具有参考价值,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提炼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格尊严理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3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法律中的团结观与基本义务 [J].
王晖 .
清华法学, 2015, 9 (03) :5-17
[2]   德国《基本法》中的社会国家原则 [J].
英格沃埃布森 ;
喻文光 .
法学家, 2012, (01) :166-174+180
[3]   人性尊严的宪法保护——德国的路径 [J].
李忠夏 .
学习与探索, 2011, (04) :112-117
[4]   论人的尊严 [J].
龚群 .
天津社会科学, 2011, (02) :17-20
[5]   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模式的选择——以德国经验为视角 [J].
蒋舸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1, 29 (02) :113-120
[7]   探索人权的基督教神学基础 [J].
徐爱国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2) :48-57
[8]   普芬道夫法哲学思想论析 [J].
程华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01) :99-104
[9]   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尊严观念 [J].
韩德强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1) :64-69
[10]   隐私权的宪法规范保护研究 [J].
王秀哲 .
学术论坛, 2006, (01) :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