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治理困境与分利秩序的形成——以中部W省H市为例

被引:24
作者
王海娟
夏柱智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农业治理; 分利秩序; 政府失灵; 农业现代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国家干预和治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农业治理过程中,政府扶持弱质性的农民难以实现规模农业,政府与高度分散农民对接出现了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地方政府只能通过农业经营主体重构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农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在形式上实现了规模农业,并消解了政府与农民的交易成本问题。但农业企业的非生产性再分配活动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扭曲了资源配置逻辑,导致了分利秩序的形成。分利秩序使得农业治理困境结构化,简单地改善治理方式难以解决农业治理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50+122 +122-12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工商资本下乡的隐患分析[J]. 贺雪峰.中国乡村发现. 2014(03)
[3]   “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 [J].
黄宗智 ;
龚为纲 ;
高原 .
开放时代, 2014, (05) :143-159+8
[5]   项目制背景下农村扶贫工作及其限度 [J].
马良灿 .
社会科学战线, 2013, (04) :211-217
[6]   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 [J].
渠敬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05) :113-130+207
[8]   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社会:一个分析框架 [J].
郁建兴 ;
高翔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6) :89-103+206
[9]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J].
陈锡文 .
农村工作通讯, 2007, (12) :12-16
[10]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J].
周黎安 .
经济研究, 2007, (07) :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