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模式选择

被引:122
作者
王成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人信息权; 科技异化; 保护模式; 民法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现代科技带给人们安全和便利的同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于人类的异化力量。现代科技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讨论的宏观背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重公法、轻私法,缺乏民事基本法的规则支撑。在法律体系中,民法是保护人之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和基础规范,能够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体系支持。相应的立法设计应当区分个人信息与数据的保护,确立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自主控制,补强利益关系中最弱的一方。在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模式选择中,间接保护模式和法益保护模式都存在缺陷。权利保护模式更适合中国的立法及司法现实。个人信息权可以嵌入到既有人格权规范体系中,实现法律体系的内在和谐。民法典人格权编应当采取权利保护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46+207 +207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77 条
[2]   《民法总则》个人信息保护条文研究 [J].
张新宝 .
中外法学, 2019, 31 (01) :54-75
[3]   数据共享与个人信息保护 [J].
王利明 .
现代法学, 2019, 41 (01) :45-57
[4]   个人信息私法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J].
丁晓东 .
法学研究, 2018, 40 (06) :194-206
[5]   数据的私法定位与保护 [J].
纪海龙 .
法学研究, 2018, 40 (06) :72-91
[6]   数字经济视野中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J].
许可 .
财经法学, 2018, (06) :71-83
[7]   论个人信息权的基本范畴 [J].
叶名怡 .
清华法学, 2018, 12 (05) :143-158
[10]   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 [J].
叶名怡 .
法学研究, 2018, 40 (04) :8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