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侵权法保护

被引:236
作者
叶名怡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
关键词
个人信息; 侵权法; 构成要件; 预防性责任; 责任形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一切个人信息均属侵权法的保护范围,对非敏感个人信息提供侵权法保护不会阻碍信息流通。侵权法对个人信息提供两种保护路径,即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网络信息侵权条款及其司法解释,以及同法第6条过错侵权条款配合民法总则第111条。个人信息侵权各项构成要件应适当缓和,如承认若干新型损害、建立三元归责原则体系、复数控制人场合设立因果关系推定等。在个人信息侵权救济方面,重视更正、停止处理、删除、数字加密等预防性责任方式的运用。关于金钱赔偿,应在(过失)帮助侵权、不确定因果关系等场合下新增连带责任规定,并将安保义务及其被违反所导致的补充责任予以扩张,以适用于作为虚拟场所管理人的数据存储者。在泛实名制的背景下,我国应选择更接近于欧洲的信息保护模式而非美国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102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及其侵权法应对 [J].
徐明 .
中国法学, 2017, (01) :130-149
[2]   终将被遗忘的权利——我国引入被遗忘权的思考 [J].
万方 .
法学评论, 2016, 34 (06) :155-162
[4]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侵权问题及法律救济 [J].
鞠晔 ;
凌学东 .
河北法学, 2016, 34 (11) :52-60
[7]   网络社会的被遗忘权研究 [J].
郑志峰 .
法商研究, 2015, 32 (06) :50-60
[8]   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及法律适用 [J].
杨立新 ;
韩煦 .
法律适用, 2015, (02) :24-34
[9]   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补充责任制度 [J].
李中原 .
中外法学, 2014, 26 (03) :676-693
[10]  
互联网上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解读[J]. 张新宝,任鸿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