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收集、利用行为合法性的判断——以《民法总则》第111条为中心

被引:21
作者
王叶刚
机构
[1]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民法总则; 个人信息; 去身份化; 合法性; 隐私权;
D O I
10.15891/j.cnki.cn62-1093/c.2018.01.008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民法总则》第111条要求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行为应当具有合法性,即个人信息应当依法收集、利用,不得非法收集、利用,但该条并没有对个人信息收集、利用行为合法性的判断标准作出规定。为充分发挥个人信息的经济效用,不宜一概以被收集者同意作为个人信息收集、利用行为合法性的前提。个人信息的去身份化处理虽然能够降低个人信息利用过程中的隐私风险,但其实质是将个人信息转化为不包含个人身份信息的数据,无法真正解决个人信息收集、利用行为的合法性难题。出于隐私保护的需要,隐私信息的收集应当经个人同意,隐私信息以外的个人信息,则应当尽量弱化个人的同意。个人信息的利用也不得侵害个人隐私权,不得不当扭曲、损害个人的"数字化形象"。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2]   个人信息去身份的法理基础与规范重塑 [J].
金耀 .
法学评论, 2017, 35 (03) :120-13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制定 [J].
张鸣起 .
中国法学, 2017, (02) :5-24
[5]   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以若干司法案例为切入点 [J].
肖登辉 ;
张文杰 .
情报理论与实践 , 2017, (02) :51-55+47
[6]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危机及其侵权法应对 [J].
徐明 .
中国法学, 2017, (01) :130-149
[7]   编纂一部网络时代的民法典 [J].
王利明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 (07) :8-14+129
[8]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权的私法属性 [J].
张里安 ;
韩旭至 .
法学论坛, 2016, 31 (03) :119-129
[9]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J].
张新宝 .
中国法学, 2015, (03) :38-59
[10]   网络环境下侵害个人信息的民法救济 [J].
尹志强 .
法律适用, 2013, (08)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