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智力成果在著作权法的正确定性——与王迁教授商榷

被引:109
作者
李伟民 [1 ,2 ]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2]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独创性; 作品的作者; 人工智能生成物; 人工智能作品;
D O I
10.19404/j.cnki.dffx.2018.03.015
中图分类号
D923.41 [著作权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发展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成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生的画、动漫、诗集已经普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智力成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机器人从原来接受人的指令从事相关行为,发展到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再一次引发法律和伦理的思考。人工智能"智力成果"已经发展到与人创作的作品无异,但是我国学者尚未达成"人工智能可版权性"的共识。"人工智能智力成果非作品"的观点与社会现实不符、与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精神相悖、与法的价值矛盾。作品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能因为产生作品的主体具有特殊性,而否决作品本质。互联网环境,人工智能作品成为常态,需尽快完善相应法律制度,以"孤儿作品"制度、"视为作者"原则安排人工智能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是不错的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6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人工智能.[M].李开复;王咏刚.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
[2]  
知识产权法.[M].刘春田;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美国知识产权法.[M].李明德; 著.法律出版社.2014,
[4]  
著作权基本理论批判.[M].李琛; 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5]  
知识产权法原理.[M].曲三强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6]   视听作品法律地位之确立——以文化安全为视角 [J].
李伟民 .
法学论坛, 2018, 33 (02) :29-40
[7]   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因应 [J].
朱体正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9 (02) :97-102
[8]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人权利及其风险规制 [J].
张玉洁 .
东方法学, 2017, (06) :56-66
[9]   人工智能有限法律人格审视 [J].
袁曾 .
东方法学, 2017, (05) :50-57
[10]   人工智能创作物是作品吗? [J].
易继明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7, 35 (05) :13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