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值与耦合分析模型构建

被引:20
作者
樊新刚 [1 ,2 ]
仲俊涛 [3 ]
杨美玲 [4 ]
文琦 [4 ]
马振宁 [4 ]
米文宝 [4 ]
机构
[1] 宁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2] 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4]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组织能力; 生态压力; 能值; ; 耦合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F113 [世界经济问题];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20206 ; 030206 ; 1407 ;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是识别人地协同规律、支撑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和热点需求。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构建,耦合能值及方法,提出自组织能力指数(SO)、生态压力指数(EP)、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SC)构成的,基于热力学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模型,利用文献荟萃法筛选17个典型发达国家1985年状态值计算SO与EP阈值,划分了4个阶段。利用中美两国1985-2015年特征对比验证,结果显示:①2005年以前中国属"低自组织能力、低生态压力"阶段,之后进入"低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低生态效率、规模扩张驱动特征;美国一直属"高自组织能力、高生态压力"阶段,存在高生态效率驱动、经济与生态脱钩特征,与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的研究结果一致,模型具有较好适应性和可靠性。②模型利用"获得量/输入能值量"表达经济社会生态效率、"经济社会损耗量/生态系统年产量"表达生态压力,连接了经济社会对生态基底的熵化路径,可识别区域所处可持续发展阶段、分析水平变化和驱动因素。③模型以人类与生态并重的视角,从深度上反映经济社会的生态效率、从广度上评价生态空间被占用比例,具有宏观规模与微观效率分析相结合的优势,是对经典方法的补充。
引用
收藏
页码:2062 / 2077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中国大陆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分析及其趋势预测 [J].
郑德凤 ;
郝帅 ;
孙才志 ;
吕乐婷 .
地理研究, 2018, 37 (05) :1034-1046
[2]   环境-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 [J].
王琳 ;
潘峰 .
生态经济, 2018, 34 (03) :44-52
[3]  
扩展火用方法在区域生态经济驱动机制及效率研究中的应用[J]. 樊新刚,米文宝,侯景伟.应用生态学报. 2017(01)
[4]   自然资源核算的生态足迹模型演进及其评论 [J].
靳相木 ;
柳乾坤 .
自然资源学报, 2017, 32 (01) :163-176
[5]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英文) [J].
杨宇 ;
刘毅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6, 26 (08) :1176-1196
[6]   基于DEA和Malmquist模型的中国三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效率研究 [J].
黄洁 ;
吝涛 ;
张宏强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S1) (S1) :373-376
[7]   基于EKC的全面小康中国与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比较 [J].
王金南 ;
张静 ;
刘年磊 ;
蒋洪强 ;
张伟 ;
秦昌波 ;
王倩 .
中国环境管理, 2016, 8 (02) :9-15+23
[8]  
中国2000~2010年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 黄宝荣,崔书红,李颖明.环境科学. 2016(02)
[9]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中国减物质化趋势及循环经济成效评价 [J].
王红 .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11) :1811-1822
[10]  
区域经济-污染-环境三维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樊新刚,米文宝,马振宁.环境科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