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科技举国体制的内涵与模式
被引:38
作者
:
雷丽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雷丽芳
[
1
]
潜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潜伟
[
1
]
吕科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吕科伟
[
2
]
机构
:
[1]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2]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来源
:
科学学研究
|
2020年
/ 38卷
/ 11期
关键词
:
科技举国体制;
计划科学;
动员式;
大科学工程;
共同研究;
国家创新系统;
D O I
:
10.16192/j.cnki.1003-2053.2020.11.001
中图分类号
:
G32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
1201 ;
1204 ;
摘要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科技举国体制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焦点,但长期以来学界对科技举国体制的认识存在分歧,因此对其理论分析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从"科技举国体制"概念由来和内涵特征入手,阐释了广义和狭义概念,并指出其具有"计划性""举国""政府主导"等特点,以及国家和项目两个层次的内涵特征。随后,分别探讨了"科技举国体制"在苏联、美国和日本的不同表现形式。最后,回顾了中国"科技举国体制"的历史选择,并指出仿照日本模式是当前中国构建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一种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921 / 1927+2096 +20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应把握好三个均衡.[N].黄涛;.学习时报.2018,
[2]
理解并用好“举国体制”.[N].曹聪;.人民日报.2015,
[3]
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反思与重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涛
;
郭恺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郭恺茗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3
(04)
:35
-40+117
[4]
科技进步的举国体制及其转型:新中国工业史的启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曙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丹莉
.
经济研究参考,
2018,
(26)
:3
-13+41
[5]
二战后美国科技体制的形成与变迁
[J].
赵晓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
赵晓敏
.
人民论坛,
2017,
(21)
:128
-129
[6]
中国科技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卫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高翔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婷
;
陈冬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冬生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方勇
.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7)
:5
-13
[7]
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殷忠勇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
(13)
:80
-83
[8]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与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重构
[J].
平力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平力群
.
日本学刊,
2015,
(04)
:70
-92
[9]
曼哈顿工程与美国科技制度变迁:一个“社会运动”的诠释
[J].
黄振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黄振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丁云龙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
(11)
:102
-107
[10]
“科技举国体制”的再审视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涛
;
程宇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程宇翔
.
科技导报,
2015,
33
(05)
:125
-125
←
1
2
3
4
→
共 37 条
[1]
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应把握好三个均衡.[N].黄涛;.学习时报.2018,
[2]
理解并用好“举国体制”.[N].曹聪;.人民日报.2015,
[3]
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反思与重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涛
;
郭恺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郭恺茗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3
(04)
:35
-40+117
[4]
科技进步的举国体制及其转型:新中国工业史的启示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曙光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丹莉
.
经济研究参考,
2018,
(26)
:3
-13+41
[5]
二战后美国科技体制的形成与变迁
[J].
赵晓敏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
赵晓敏
.
人民论坛,
2017,
(21)
:128
-129
[6]
中国科技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卫红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高翔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杨婷
;
陈冬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冬生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方勇
.
中国科技论坛,
2017,
(07)
:5
-13
[7]
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制度体系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殷忠勇
.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
(13)
:80
-83
[8]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与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重构
[J].
平力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平力群
.
日本学刊,
2015,
(04)
:70
-92
[9]
曼哈顿工程与美国科技制度变迁:一个“社会运动”的诠释
[J].
黄振羽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黄振羽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丁云龙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
32
(11)
:102
-107
[10]
“科技举国体制”的再审视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黄涛
;
程宇翔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
程宇翔
.
科技导报,
2015,
33
(05)
:125
-125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