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的认定方法

被引:151
作者
张明楷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共同犯罪; 认定方法; 不法; 正犯; 因果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我国认定共同犯罪的传统方法,存在不区分不法与责任、不区分正犯与狭义的共犯、不分别考察参与人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的因果性等三个特点,这种认定方法导致难以解决诸多复杂案件。认定共同犯罪应当采取相反的方法:其一,共同犯罪的特殊性仅在于不法层面,应当以不法为重心认定共同犯罪;至于其中的责任判断,则与单个人犯罪的责任判断没有区别。其二,正犯是构成要件实现过程中的核心人物,应当以正犯为中心认定共犯;当正犯造成了法益侵害结果 (包括危险)时,只要参与人的行为对该结果做出了贡献,就属于不法层面的共犯。其三,只有当参与人的行为与正犯结果之间具有因果性时,才承担既遂犯的刑事责任,故共同犯罪的认定应当以因果性为核心。完全没有必要提出和回答"共同犯罪犯的是什么罪"之类的问题。在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可以淡化"共同犯罪"概念。
引用
收藏
页码:3 / 25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论犯罪构造的逻辑 [J].
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 ;
徐凌波 ;
蔡桂生 .
中外法学, 2014, 26 (01) :198-208
[2]   真正身份犯之共犯问题展开——实行行为决定论的贯彻 [J].
林维 .
法学家, 2013, (06) :127-139+177
[3]   先前行为与实行过限下知情共犯人的刑事责任 [J].
姚诗 .
法学研究, 2013, 35 (05) :125-141
[4]   也谈客观归责理论 兼与周光权、刘艳红教授商榷 [J].
张明楷 .
中外法学, 2013, 25 (02) :300-324
[5]   共同犯罪的正犯、帮助犯理论的反思与批评 [J].
杨兴培 .
法治研究, 2012, (08) :65-71
[6]   双层区分制下正犯与共犯的区分 [J].
钱叶六 .
法学研究, 2012, 34 (01) :126-143
[7]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解释 [J].
刘明祥 .
法学研究, 2011, 33 (01) :139-149
[8]   “轮奸”情节认定中的争议问题研讨 [J].
钱叶六 .
江淮论坛, 2010, (05) :116-122+172
[9]   共犯对正犯故意的从属性之否定 [J].
张明楷 .
政法论坛, 2010, 28 (05) :11-19
[10]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两种涵义 [J].
何庆仁 .
法学研究, 2004, (05) :4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