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北1951-2009年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

被引:70
作者
周旗 [1 ]
卞娟娟 [2 ,3 ]
郑景云 [2 ]
机构
[1]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气温变化; 热量资源变化; 秦岭南北; 1951-2009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根据47个地面气象站1951-2009年日气温资料,对秦岭南北近60年温度带划分指标(包括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与积温、最冷月与最热月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等)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秦岭南北气候增暖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之后,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10℃的日数和积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51-1993年在年代波动中略有下降,而1993年之后则快速上升;但存在着季节和区域差异。在季节上,冷季(1月)平均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1951-1985年均在波动中略有上升,1985年之后出现微弱下降;而暖季(7月)温度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区域上,1993年之后,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及巴巫谷地的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分别较1993年之前增加了10天、10天、8天和5天,相应时段的积温分别增加了278℃、251℃、235℃和207℃;即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秦岭以北气温与热量资源增加幅度要比秦岭以南稍大一些。
引用
收藏
页码:1211 / 12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影响 [J].
缪启龙 ;
丁园圆 ;
王勇 .
地理研究, 2009, 28 (03) :634-642
[2]   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论证 [J].
康慕谊 ;
朱源 .
生态学报, 2007, (07) :2774-2784
[3]   关于中国的亚热带 [J].
杨勤业 ;
郑度 ;
吴绍洪 .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03) :1-10
[4]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J].
任国玉 ;
郭军 ;
徐铭志 ;
初子莹 ;
张莉 ;
邹旭凯 ;
李庆祥 ;
刘小宁 .
气象学报, 2005, (06) :942-956
[5]   秦岭北麓平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J].
丁敏 ;
黄春长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235-239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线的影响 [J].
沙万英 ;
邵雪梅 ;
黄玫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4) :317-326
[7]   秦岭南北地区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研究 [J].
延军平 ;
郑宇 .
地理研究, 2001, (05) :576-582
[8]   我国近四十年气温变化时空差异研究 [J].
张明庆 ;
刘桂莲 ;
不详 .
气象科技 , 1999, (01) :41-45
[9]   中国气候区划新探 [J].
陈咸吉 .
气象学报, 1982, (01) :35-48
[10]   中国的亚热带 [J].
竺可桢 .
科学通报, 1958, (17) :52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