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167
作者
王少剑
黄永源
机构
[1]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中国城市尺度; 碳排放强度; 空间溢出; 空间马尔科夫链; 面板分位数回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采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对1992-2013年全国283个城市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①核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总体均值下降,差异在逐步缩小。②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表明城市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性且空间集聚性在逐渐增强,但空间集聚水平的变化逐年缩小。③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存在马太效应,低强度与高强度的城市在相邻年份转移过程中呈现维持初始状态的特征。第二,城市碳排放"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且不同区域背景下溢出效应存在异质性,即若与碳排放强度低的城市为邻,该城市的碳强度能够增加向上转移的概率,反之亦然。④面板分位数结果显示:在碳排放强度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技术进步、适当的人口密度起到减排作用;外商投资强度与交通排放是使碳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在碳排放强度高的城市,人口密度是重要的减排因素,技术进步暂时没起减排作用;工业排放、粗放式的资本投资以及城市土地蔓延则是碳强度上升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131 / 1148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55 条
[1]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J].
赵巧芝 ;
闫庆友 ;
赵海蕊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 (01) :9-16
[2]   空间分异视角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Markov稳态预测 [J].
赵桂梅 ;
陈丽珍 ;
孙立成 ;
赵桂芹 .
科技管理研究, 2017, 37 (22) :228-233
[3]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的作用分析 [J].
颜艳梅 ;
王铮 ;
吴乐英 ;
刘昌新 .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 (09) :3436-3444
[4]   基于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的中国碳排放收敛分析 [J].
吴建新 ;
郭智勇 .
统计研究, 2016, 33 (01) :54-60
[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同演化——以中国16种典型模式为例 [J].
曾刚 ;
尚勇敏 ;
司月芳 .
地理研究, 2015, 34 (11) :2005-2020
[6]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J].
佘倩楠 ;
贾文晓 ;
潘晨 ;
朱希扬 ;
杨芳 ;
刘敏 ;
象伟宁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11) :44-51
[7]   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 [J].
马大来 ;
陈仲常 ;
王玲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 (01) :67-77
[8]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研究述评 [J].
赵儒煜 ;
邱振卓 .
经济纵横, 2014, (10) :110-113
[9]   地区经济增长与碳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其机理: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周杰琦 ;
汪同三 .
社会科学研究, 2014, (05) :66-73
[10]   城市碳排放核算的边界界定及其测度方法 [J].
丛建辉 ;
刘学敏 ;
赵雪如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04)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