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碳排放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37
作者
赵巧芝 [1 ]
闫庆友 [2 ]
赵海蕊 [1 ]
机构
[1]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系
[2]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 核密度分布; 空间自相关系数; 空间面板模型;
D O 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8.1281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通过核密度分布和莫兰指数对中国2000—2015年30省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趋势及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30省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新常态以来低碳步伐加快;(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集聚性具有高水平集中、低水平集聚特征,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增强;(3)本省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对本省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利产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相邻省份的外商投资规模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本省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因此,未来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优化相邻省份间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大力发展绿色技术进步是中国促进区域低碳转型的主要方向,同时生态城镇化以及继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质量也是减排潜力因子,省域间的减排空间溢出效果不容忽视。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 [J].
张德钢 ;
陆远权 .
软科学, 2017, 31 (04) :15-18
[2]   空间视角下财政分权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滞后模型 [J].
郑万吉 ;
叶阿忠 .
软科学, 2017, 31 (01) :72-75+94
[3]   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 [J].
马大来 ;
武文丽 ;
董子铭 .
中国经济问题, 2017, (01) :121-135
[4]   环境污染空间溢出的网络结构及其解释——基于1997-2013年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考察 [J].
刘华军 ;
刘传明 .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7, 33 (01) :57-64
[5]   能源禀赋、技术进步与碳排放强度——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 [J].
张翠菊 ;
张宗益 ;
覃明锋 .
系统工程, 2016, 34 (11) :47-53
[6]   中国碳排放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基于动态演化及空间集聚的视域 [J].
佟昕 ;
李学森 ;
佟琳 ;
陈凯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11) :1668-1672
[7]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趋势演进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30个省(市、区)1997—2012年面板数据 [J].
胡渊 ;
刘峻峰 ;
胡伟 ;
张震 .
资源与产业, 2016, 18 (05) :7-13
[8]   基于QAP分析的国际知识流动影响要素研究——以光伏产业为例 [J].
许冠南 ;
潘美娟 ;
周源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 (10) :49-62
[9]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对区域差异的作用分析 [J].
颜艳梅 ;
王铮 ;
吴乐英 ;
刘昌新 .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 (09) :3436-3444
[10]   中国东、中、西地区碳排放空间差异测度及成因研究 [J].
崔维军 ;
李宗锴 .
工业技术经济, 2015, 34 (06) :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