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

被引:45
作者
张德钢 [1 ]
陆远权 [1 ,2 ]
机构
[1]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关联; 社会网络分析; QAP;
D O I
10.13956/j.ss.1001-8409.2017.04.04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全新解构了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基于QAP技术揭示了碳排放空间关联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碳排放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份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接收了较多的关联关系,甘肃、青海、新疆和贵州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省份发送了较多的关联关系,其他省份则主要起到了"传输"和"桥梁"的作用。碳排放可以划分为"双向溢出""净受益""净溢出"以及"经纪人"四个功能板块。地理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以及环境规制差异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基于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的再考察 [J].
刘华军 ;
何礼伟 .
财经研究, 2016, 42 (02) :97-107
[2]   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研究 [J].
刘华军 ;
刘传明 ;
孙亚男 .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05) :83-95
[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J].
李敬 ;
陈澍 ;
万广华 ;
付陈梅 .
经济研究, 2014, 49 (11) :4-16
[4]   区域碳排放空间转移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 [J].
孙立成 ;
程发新 ;
李群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 (08) :17-23
[5]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中“碳排放转移”及“碳泄漏”实证研究——基于2002年、200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J].
肖雁飞 ;
万子捷 ;
刘红光 .
财经研究, 2014, 40 (02) :75-84
[6]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及机理 [J].
苏泳娴 ;
陈修治 ;
叶玉瑶 ;
吴旗韬 ;
张虹鸥 ;
黄宁生 ;
匡耀求 .
地理学报, 2013, 68 (11) :1513-1526
[7]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基于199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J].
杨骞 ;
刘华军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 29 (05) :36-49+148
[8]   梯度发展模式下中国区域碳排放的演化趋势——基于空间分析的视角 [J].
林伯强 ;
黄光晓 .
金融研究, 2011, (12) :35-46
[9]   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J].
肖黎姗 ;
王润 ;
杨德伟 ;
孙艳伟 ;
刘健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11) :21-27
[10]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 [J].
侯赟慧 ;
刘志彪 ;
岳中刚 .
中国软科学, 2009, (12) :9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