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与空间效应

被引:58
作者
武宵旭
葛鹏飞
徐璋勇
机构
[1]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转移; 空间效应; 异质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F323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城镇化流动有助于改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而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基于SBM-DDF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在测算农业过剩劳动力的基础上,从常住城镇化和就业城镇化视角分别考察了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①地区间的农业劳动力要素过剩表现出较大差异。具体,中部地区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高于东部和西部,粮食主产区的过剩量高于主销区和平衡区。②整体上,常住城镇化和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分地区显示,常住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为东部和西部;就不同粮食功能区而言,其对粮食平衡区的促进作用最大,然后是主销区和主产区。③区分不同产业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相比于第二产业就业城镇化,第三产业就业城镇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大;进一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城镇化对东部和主销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不显著,对其余区域均有着显著地正向影响。④空间分析表明,就业城镇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常住城镇化则不存在;实现"就业"和"身份"的双重改变,是实现农业过剩劳动力持久"转身"的决定因素。政策启示在于,本地城镇化是解决农业过剩劳动力的首选;关注包容性社会政策设计,积极引导农业过剩劳动力城镇服务业就业,不失为改善现阶段城乡社会鸿沟,强化非农"转身"稳定性,实现乡村振兴计划的可行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题研究 [J].
马晓河 ;
胡拥军 .
农业经济问题, 2018, (04) :4-14
[2]   中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 [J].
蔡昉 .
经济研究, 2017, 52 (07) :4-17
[3]   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 [J].
盖庆恩 ;
朱喜 ;
程名望 ;
史清华 .
经济研究, 2017, 52 (05) :117-130
[4]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3~2015 [J].
郝大明 .
中国农村经济, 2016, (09) :44-57
[5]   我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高帆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5, 32 (05) :3-19+53
[6]   户籍堤坝效应与东部城市就业吸引力研究 [J].
王克强 ;
贺俊刚 ;
刘红梅 .
中国人口科学, 2014, (06) :2-14+126
[7]   城镇化提高中国绿色发展效率了吗? [J].
王兵 ;
唐文狮 ;
吴延瑞 ;
张宁 .
经济评论, 2014, (04) :38-49+107
[8]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新估算 [J].
张兴华 .
中国农村经济, 2013, (08) :49-54
[9]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配置效率变化的引入——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的实证分析 [J].
张乐 ;
曹静 .
中国农村经济, 2013, (03) :4-15
[10]   资源配置、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经济增长愿景 [J].
陈训波 .
改革, 2012, (08) :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