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目标约束下企业污染减排效应的机制研究

被引:67
作者
韩超
陈震
王震
机构
[1]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
关键词
节能政策; 千家企业节能行动; 污染减排; 协同效应;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20.10.009
中图分类号
X322 [部门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摘要
随着全球关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国积极承担了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及国情的国际责任,并实施了一系列节能降耗行动。然而,节能降耗政策效果如何,是否能产生协同减排效应?本文依托"千家企业节能行动",以二氧化硫(SO2)为例探究了节能政策对污染排放的协同效应以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节能政策会产生显著的减排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成立。考察节能政策与减排之间的影响机制发现,节能政策引起企业污染排放降低的动因在减产、能源使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均有直接证据,但是能源结构改善上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实现节能目标方式上与非国有企业存在显著差异,其更多采用减产的方式实现节能目标,而非国有企业更多采用能源效率提升的方式。通过比较,非国有企业展现出更好的污染减排协同效应。同时,本文还发现,污染减排协同效应在区域间以及大小企业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企业的反应行为以及差异化的污染减排协同效应均与其节能目标完成方式紧密相关。本文认为,未来在制定节能政策时,应更多考虑其可能产生的协同减排效应,而不是将其割裂单纯追求能耗降低,从而实现节能与污染减排的"双赢"。
引用
收藏
页码:43 / 61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中国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异质性、影响因素及政策含义 [J].
陈钊 ;
陈乔伊 .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12) :78-95
[2]   “减碳”政策制约了中国企业出口吗 [J].
康志勇 ;
张宁 ;
汤学良 ;
刘馨 .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09) :117-135
[3]   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 [J].
林伯强 ;
孙传旺 .
中国社会科学, 2011, (01) :64-76+221
[4]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J].
张晓平 ;
孙磊 .
资源科学, 2010, 32 (09) :1685-1691
[5]   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 [J].
刘强 ;
庄幸 ;
姜克隽 ;
韩文科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8) :46-55
[6]  
China's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trends and impacts of the Top-1000 Enterprises Energy-Saving Program and the Ten Key Energy-Saving Projects[J] . Jing Ke,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David Fridley,Nina Zheng Khanna,Nan Zhou,Mark Levine.Energy Policy . 2012
[7]   An Introduction to Propensity Score 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Effects of Confounding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J].
Austin, Peter C. .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2011, 46 (03) :399-424
[8]  
CO 2 emissions,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China[J] . James B. Ang.Ecological Economics . 2009 (10)
[9]   Ancillary benefits of reduced air pollution in the US from moderate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policies in the electricity sector [J].
Burtraw, D ;
Krupnick, A ;
Palmer, K ;
Paul, A ;
Toman, M ;
Bloyd, C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 45 (03) :650-673
[10]   How large a carbon tax is justified by the secondary benefits of CO2 abatement? [J].
Ekins, P .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 (02) :16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