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2003年内蒙古植被带和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

被引:275
作者
陈效逑
王恒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植被覆盖度; 水热因子; 内蒙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内蒙古地区1982-2003年遥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植被带进行了分时段的划分,并以典型草原植被带为例,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期间,典型草原带的面积呈增加的趋势,荒漠草原带的面积呈减少的趋势,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荒漠带的面积趋势变化不明显。总体上看,从时段1(1982-1987年)到时段2(1988-1992年)植被带进化演变的面积占优势,从时段2(1988-1992年)到时段3(1993-1998年)进化和退化演变的面积相当,从时段3(1993-1998年)到时段4(1999-2003年)退化演变的面积占优势。在典型草原带内,多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5月上半月返青开始到8月下半月达到年最大值,其空间演进以大兴安岭两翼为中心,逐渐向东南的西辽河平原和向西的乌兰察布高原扩展。前期降水量与覆盖度季节增量年际变化之间呈正相关,显著正相关的区域位于锡林郭勒高原西部和乌兰察布高原,而气温与覆盖度季节增量年际变化的相关一般不显著。典型草原年最大覆盖度线性趋势降低与升高的面积分别占52.6%和47.4%,其中,呼伦贝尔高原西部边缘以及大兴安岭山麓两侧的年最大覆盖度呈显著降低的趋势,而西辽河平原西南部和努鲁儿虎山东段的年最大覆盖度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年最大覆盖度的主要因子,而年均温对年最大覆盖度的影响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9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J].
陈效逑 ;
郑婷 .
地理科学, 2008, (03) :369-374
[2]   呼伦贝尔草原羊草(Leymus chinensis)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以鄂温克旗牧业气象试验站为例 [J].
陈效逑 ;
周萌 ;
郑婷 ;
张荣菊 .
生态学报, 2008, (05) :2003-2012
[3]   中国北方草原植被对气象因子的时滞响应 [J].
李霞 ;
李晓兵 ;
陈云浩 ;
莺歌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6) :1054-1062
[4]   基于近20年遥感数据的藏北草地分类及其动态变化 [J].
毛飞 ;
侯英雨 ;
唐世浩 ;
张佳华 ;
卢志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8) :1745-1750
[5]   1982~1999年我国东部暖温带植被生长季节的时空变化 [J].
陈效逑 ;
喻蓉 .
地理学报, 2007, (01) :41-51
[6]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J].
杨元合 ;
朴世龙 .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01) :1-8
[7]   基于NOAA-AVHRR数据的中国东部地区植被遥感分类研究 [J].
李俊祥 ;
达良俊 ;
王玉洁 ;
宋永昌 .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03) :336-343
[8]   遥感图像分类方法的研究 [J].
潘建刚 ;
赵文吉 ;
宫辉力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86-91+80
[9]   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 [J].
方精云 ;
朴世龙 ;
贺金生 ;
马文红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3, (06) :554-565+578
[10]   多时相NOAA-AVHRR数据主成分分析的生物学意义 [J].
延昊 ;
王长耀 ;
牛铮 ;
姜小光 ;
王汶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1, (04) :20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