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科学

被引:228
作者
刘彦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现代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耦合;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D O I
10.13249/j.cnki.sgs.2020.08.001
中图分类号
K901 [人文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60201 ; 070502 ; 120203 ;
摘要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系统提出30 a来,对促进地理学综合研究、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支撑与导向作用。深入解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诠释了现代人地系统的类型与环境,提出了"人地圈"与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前沿领域。初步研究表明:①现代人地系统具有复杂性、地域性和动态性特征,人-地交互作用过程、格局及其综合效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地球表层人地系统成为现代地学综合研究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主题。②科学认知和有效协调人地关系,亟需深入探究人地系统耦合格局与机理,探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类型、结构及其动力机制。依据城乡关系将人地关系地域类型划分为城市地域系统、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乡村地域系统可细分为农业系统、村庄系统、乡域系统、城镇系统等子系统,分别对应于作土关系、人居关系、居业关系、产城关系。③现代人类活动强烈地作用于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形成了人地系统耦合与交互作用的地表圈层—"人地圈",其实质是现代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相互联系、耦合渗透而形成的自然–经济–技术综合体或人地协同体。④人地系统科学或人地科学是研究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演变过程及其复杂交互效应的新型交叉学科。它是现代地理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聚焦,以现代人地圈系统为对象,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改造和影响地表环境系统的状态,以及人地系统交互作用与耦合规律、人地协同体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是人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核心。传承创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发展人地系统科学,更能凸显地球表层人类的主体性、人地协同的过程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为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1221 / 123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31]   谈地球生物学的重要意义 [J].
殷鸿福 ;
谢树成 ;
童金南 ;
史晓颖 .
古生物学报, 2009, 48 (03) :293-301
[32]   简论人类圈(Anthroposphere)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J].
叶笃正 ;
季劲钧 ;
严中伟 ;
王叶 ;
延晓冬 .
大气科学, 2009, 33 (03) :409-415
[34]   “地球表层”再讨论 [J].
周俊 .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06) :1-7
[35]   地球系统科学综述 [J].
毕思文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4, (03) :504-514
[36]   地圈动力学——地质环境、灾害与工程研究基础 [J].
王思敬 .
工程地质学报, 2004, (02) :113-117
[37]   地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J].
任美锷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2) :169-172
[38]   人地系统科学及其在NSII建设中的应用 [J].
阎守邕 .
遥感学报, 2003, (06) :509-518
[39]   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J].
陈泮勤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6) :974-979
[40]   人地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J].
王建华 ;
顾元勋 ;
孙林岩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3, (01) :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