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村扶贫需以提升可行发展能力为方向

被引:9
作者
郑宝华
宋媛
机构
[1]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能力贫困; 可行生存能力; 可行发展能力; 参与权; 需求响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中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扶贫开发将取得全面胜利,扶贫工作将进入到以解决相对贫困为重点的新阶段。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对象,除了过去扶贫工作中没有照顾到的边缘群体外,初步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多数人群仍然是重点。当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已经得到了全面改善,可行生存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其贫困具有典型的可行发展能力贫困特征,尤其是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的抗风险能力和较弱的高质量产业发展能力。要使贫困人口摆脱能力贫困剥夺,需要在持续改善贫困人口的基础发展条件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可行发展能力,关键是要把做好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同增强贫困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有效结合,把体制机制创新与方法创新有效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74+187 +18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1]  
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N].刘永富;.人民日报.2014,
[12]   精准扶贫的一个学术史注角:阿马蒂亚·森的贫困观 [J].
岳映平 ;
贺立龙 .
经济问题, 2016, (12) :17-20+56
[13]   可行能力方法视阈下的精准扶贫:国际实践及对本土政策的启示 [J].
杨帆 ;
章晓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24 (06) :23-30
[14]   能力建设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及其政策启示——以甘肃省为例 [J].
曹子坚 ;
王小燕 .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6, 39 (05) :1-6
[16]   反人文贫困视角下农村反贫困实践的思考 [J].
刘桂莉 ;
孔柠檬 .
特区经济, 2016, (02) :101-102
[17]   建立需求响应机制 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J].
郑宝华 ;
蒋京梅 .
云南社会科学, 2015, (06) :90-96
[18]   脆弱性与农村长期贫困的形成及其破解 [J].
彭新万 ;
程贤敏 .
江西社会科学, 2015, 35 (09) :205-210
[20]   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 [J].
宁亚芳 .
学习与实践, 2014, (07) :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