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被引:112
作者
赵雪雁 [1 ]
江进德 [1 ]
张丽 [1 ]
侯成成 [1 ]
李昆阳 [2 ]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铁二十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辐射范围; 皖江城市带;
D O I
10.15957/j.cnki.jjdl.2011.02.002
中图分类号
F299.21 [城镇形成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304 ;
摘要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引用
收藏
页码:218 / 22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 [J].
赵雪雁 ;
江进德 ;
张丽 ;
侯成成 ;
李昆阳 .
经济地理, 2011, 31 (02) :218-223
[2]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 [J].
孟德友 ;
陆玉麒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5) :697-704
[3]   引力模型重构在城区与郊区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以昆明市为例 [J].
李江苏 ;
骆华松 ;
王晓蕊 .
世界地理研究, 2009, 18 (02) :76-84
[4]   基于产业分工的中原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J].
李学鑫 .
许昌学院学报, 2009, 28 (02) :131-134
[5]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J].
顾朝林 ;
庞海峰 .
地理研究, 2008, (01) :1-12
[6]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J].
乔旭宁 ;
杨德刚 ;
毛汉英 ;
张小雷 ;
吴得文 ;
张豫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6) :86-95
[7]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J].
刘承良 ;
余瑞林 ;
熊剑平 ;
朱俊林 ;
张红 .
地理研究, 2007, (01) :197-209
[8]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J].
刘承良 .
人文地理, 2006, (06) :108-114
[9]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J].
苗长虹 ;
王海江 .
地理研究, 2006, (02) :222-232
[10]   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 [J].
郑国 ;
赵群毅 ;
不详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4, (05) :51-5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