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永逸”还是“饮鸩止渴”——基于上市公司高送转的研究

被引:18
作者
酒莉莉
刘斌
李瑞涛
机构
[1]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高送转; 股价崩盘风险; 迎合理论; 非理性偏好; 坏消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51 [];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摘要
与国外公司注重现金分红不同,基于数字游戏的高送转乱象长期充斥着中国资本市场。由于高送转往往伴随着股价大幅上涨,而股价的暴涨、暴跌严重影响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特别是暴跌带来的股价崩盘风险更是给投资者财富带来巨大冲击和破坏。因此,从股价崩盘风险角度探究高送转乱象可能对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的迎合理论,研究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分析师关注起到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公司基本面、外部市场态势和投资者注意力等因素对上述关系的影响。以2006年至2015年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软件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Heckman两阶段法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高送转不仅没有降低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反而显著增加了股价在未来发生暴跌的可能。基于行为金融学分析框架,认为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是管理层迎合投资者非理性偏好行为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分析师关注能够显著缓解这一关系。当公司的估值风险高、送转能力差以及市场处于牛市、投资者注意力较高时,高送转对未来股价崩盘的诱发效应更为明显,说明较差的公司基本面和较热的市场环境对高送转的未来崩盘效应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比研究发现,普通送转并没有诱发公司未来股价崩盘的可能,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高送转带来的未来股价崩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送转行情虽然可以短暂刺激股价上涨,但它绝不是拉升股价的良药,上市公司采用高送转提升股价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饮鸩止渴"。研究结果对于全面认识高送转在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及为监管机构加强对高送转的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对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定向增发与股利分配动机异化:基于“高送转”现象的证据 [J].
崔宸瑜 ;
陈运森 ;
郑登津 .
会计研究, 2017, (07) :62-68+97
[2]   中国资本市场低价股的溢价之谜 [J].
罗进辉 ;
向元高 ;
金思静 .
金融研究, 2017, (01) :191-206
[3]   送转与定向增发:基于市值管理的视角 [J].
胡聪慧 ;
于军 .
财经研究, 2016, 42 (12) :84-95
[4]   机构持股、投资者情绪与应计异象 [J].
鹿坪 ;
姚海鑫 .
管理评论, 2016, 28 (11) :3-15
[5]   上市公司“高送转”与内部人股票减持:“谋定后动”还是“顺水推舟”? [J].
谢德仁 ;
崔宸瑜 ;
廖珂 .
金融研究, 2016, (11) :158-173
[6]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是潜在的“地雷”吗?——基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的研究 [J].
谢德仁 ;
郑登津 ;
崔宸瑜 .
管理世界, 2016, (05) :128-140+188
[7]   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价值利器”或“自利工具”? [J].
权小锋 ;
吴世农 ;
尹洪英 .
经济研究, 2015, 50 (11) :49-64
[8]   现金股利、控制权结构与股价崩溃风险 [J].
顾小龙 ;
李天钰 ;
辛宇 .
金融研究, 2015, (07) :152-169
[9]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吗? [J].
叶康涛 ;
曹丰 ;
王化成 .
金融研究, 2015, (02) :192-206
[10]   监督还是掏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价崩盘风险 [J].
王化成 ;
曹丰 ;
叶康涛 .
管理世界, 2015, (02) :45-5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