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被引:71
作者
潘保田
高红山
李吉均
机构
[1]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兰州
关键词
夷平面; 形成方式; 时代和高度; 青藏高原;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2.05.002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长期地貌演化研究表明 ,夷平面的形成有 4种基本方式 :准平原、山麓剥蚀平原、双层水平面和冻融剥夷平原。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上千万年至数亿年的构造相对稳定时期。青藏高原上的层状地貌面可以划分为两级夷平面和一级剥蚀面。山顶面形成于渐新世至中新世早期 ;主夷平面是以双层水平面或山麓剥蚀平原形式发育的 ,大致形成于 2 0~ 3 .6MaB .P .期间 ,完成时的高度低于 10 0 0m ;剥蚀面形成于 3 .6~ 1.7MaB .P .期间。
引用
收藏
页码:520 / 5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潘保田 ;
赵志军 ;
宋友桂 .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381-391
[2]   青藏高原地面抬升证据讨论 [J].
潘保田 ;
李吉均 ;
李炳元 .
兰州大学学报, 2000, (04) :100-111
[3]   关于夷平面 [J].
崔之久 ;
李德文 ;
伍永秋 ;
刘耕年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8, (17) :1794-1805
[4]   青藏高原夷平面与岩溶时代及其起始高度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科学通报, 1996, (15) :1402-1406
[5]  
记甘肃和政新发现的大唇犀类化石——兼论中国“对鼻角犀”的性质[J]. 邱占祥,谢俊义,阎德发.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5)
[6]   华北几个地点的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J].
邱铸鼎 .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1979, (03) :222-235+275
[7]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
文世宣 ;
张青松 ;
王富葆 ;
郑本兴 ;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616
[8]   论夷平面的成因、年龄与变形 [J].
徐叔鷹 .
兰州大学学报, 1963, (02) :96-106
[9]   甘肃中部之地文 [J].
陈梦熊 .
地质论评, 1947, (06) :545-556+651
[10]  
亚洲中部山地夷平面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王树基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