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夷平面

被引:48
作者
崔之久
李德文
伍永秋
刘耕年
不详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2]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北京
关键词
夷平面; 准平原; 山麓面; 刻蚀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 [地貌学(地形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夷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面和刻蚀平原 .三者成因和分布不同 ,但其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障碍 .Budel就花岗岩区提出的“双层夷平面”理论也基本上适用于我国南方灰岩区 ,他把风化壳作为夷平面上部层 ,对夷平面形成环境和各种风化矿产形成条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近年来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幅度和速率时 ,国外同行怀疑利用古生物化石等作为依据的可靠性 ,只承认夷平面原始高度作为陆地抬升幅度的可靠标志 .总之 ,夷平面的研究是一个古老而又永远年青的课题 .
引用
收藏
页码:1794 / 1805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10Be和26Al在地表形成和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J].
顾兆炎 ;
刘东生 ;
D.Lal .
第四纪研究, 1997, (03) :211-221
[2]   夷平面、古岩溶与青藏高原隆升 [J].
崔之久 ;
高全洲 ;
刘耕年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78-386
[3]   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J].
何科昭 ;
何浩生 ;
蔡红飙 .
地质论评, 1996, (02) :97-106
[4]   滇西地区夷平面变形及其反映的第四纪构造运动 [J].
何浩生 ;
何科昭 .
现代地质, 1993, (01) :31-33+35
[5]   玉龙雪山-苍山地区第四纪沉积与层状地貌的新构造分析 [J].
陈富斌 ;
陈继良 ;
徐毅峰 ;
葛同明 ;
梁春艳 ;
樊利民 .
地理学报, 1992, (05) :430-440
[6]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 [J].
李吉均 ;
文世宣 ;
张青松 ;
王富葆 ;
郑本兴 ;
李炳元 .
中国科学, 1979, (06) :608-616
[7]  
土壤地质学[M]. 地质出版社 , 陆景冈著, 1997
[8]  
沉积盆地与建造层序[M]. 地质出版社 , 孟祥化等著, 1993
[9]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1981
[10]  
长江上游河谷地貌[M]. 科学出版社 , 沈玉昌著, 1965